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手先缩回来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A为效应器,E为感受器 |
B.痛觉在图中的方框乙处形成 |
C.未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神经纤维B处的电位分布为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 |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
为探究茉莉酸(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离体培养的成熟胡杨细胞质壁分离的影响,将细胞分别移至不同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3天,结果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组别 |
培养液中零添加的成分 |
结果 |
|
NaCl |
茉莉酸 |
||
① |
+ |
_ |
部分细胞质壁分离 |
② |
+ |
+ |
细胞正常,无质壁分离 |
③ |
_ |
_ |
细胞正常,无质壁分离 |
注:“+”表示有添加,添加后NaCl浓度为100 mmol/L,茉莉酸浓度为0.001mg/L;“-”表示无添加。
A.胡杨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
B.质壁分离的胡杨细胞液泡体积变小
C.NaCl为自变量,茉莉酸为因变量
D.茉莉酸对NaCl引起的胡杨细胞质壁分离有抑制作用
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
B.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
C.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
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
在水解大多数酶的过程中,通常能得到多肽,最后能得到氨基酸。这说明 ()
A.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 |
B.酶是生物催化剂 |
C.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
D.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多肽 |
纺织工业上的褪浆工序常用两种方法:化学法,需用NaOH 7~9g/L,在70~80℃条件下作用12h,褪浆率仅为50%~60%;加酶法,用少量细菌淀粉酶在适宜温度下,只需5min,褪浆率达100%。这说明()
A.酶具有多样性 | B.酶具有高效性. |
C.酶具有专一性 | D.酶具有溶解性 |
下表是某同学为验证酶的专一性而设计的实验方案,a~d 代表试管,①~⑦代表实验步骤。对该实验方案的有关评价,错误的是 ()
a |
b |
c |
d |
|
① |
淀粉溶液2mL |
蔗糖溶液2mL |
唾液淀粉酶溶液 2mL |
唾液淀粉酶溶液 2mL |
② |
50~65℃温水中水浴加热 10 min |
|||
③ |
将c倒入a,将d倒入b |
|||
④ |
50~65℃温水中水浴加热 10 min |
|||
⑤ |
加入现配的斐林试剂溶液 2 mL |
|||
⑥ |
37℃恒温水浴 |
|||
⑦ |
观察并记录颜色变化 |
A.淀粉酶的用量属于自变量 B.②和④会影响酶的活性
C.②④和⑥的温度设置错误 D.④和⑥的顺序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