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更秦之旧法。奏之,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谊追伤之,因以自喻。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鹏飞入谊舍,止于坐隅。鹏似鸮,不祥鸟也。谊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①,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谊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先是,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
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贾嘉最好学,世其家。
刘向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
(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注】①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置门下,甚爱幸:宠幸
B.更秦之旧法悉:熟悉
C.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封地
D.逮系长安狱治,亡事卒:最终

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能直接说明贾谊才学优异的一组是(  )
①(贾谊)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②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③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  ④谊追伤之,因以自喻
⑤文帝思谊,征之                              ⑥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

A.①④⑥ B.①②③ C.②③⑤ D.④⑤⑥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帝向贾谊问及鬼神的事,被贾谊的回答所折服,认为自己的见识不如贾谊。
B.读书人认为贾谊很有才能,而绛侯、灌侯等人却认为贾谊学识浅薄。
C.因为文帝的谦让,贾谊的许多想法未能变为现实。
D.因为与李斯是同乡,贾谊曾经向李斯学习并侍奉他。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
(2)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李)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即夹墙)中。膺知其状,率将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让诉冤于帝(汉恒帝刘志),诏膺入殿,御亲临轩(指皇帝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膺对曰:“昔晋文公执卫成公归于京师,《春秋》是焉。《礼》云:“公族有罪,虽曰宥之,有司执宪不从。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帝复无言,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乃遣出之。自此黄门(指宦官)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指休假日)不敢出宫省(指宫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后汉书·党锢列传》)

下面句中的“辟”字与“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的“辟”同义的一项是:

A.辟邪说
B.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C.元和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D.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下面句中的“怪”字与“帝怪问其故”的“怪”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
B.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
C.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D.尝一龙发机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的正确意思是:

A.我害怕因检查案件拖拉而犯错误,却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办事迅速的罪名。
B.我私下提心因礼节怠慢而犯错误,不料却招致妒忌的罪名。
C.我害怕因稽查工作而犯错误,却不知不觉地招致憎恨人家的罪名。
D.我暗暗担心因办事拖拉而犯错误,没料到却得到办事迅速的罪名。


选出对汉恒帝刘志的评价正确的一项:

A.从恒帝“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到“帝复无言”的变化,表现他对李膺打击宦官势力由不理解到支持的态度。
B.汉恒帝“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这句话鲜明地表达了他憎恶宦官张让,赞赏司隶李膺的感情。
C.由“破柱取朔”的故事,可知宦官势力独霸朝政,恒帝无能为力,只好默许李膺与权倾朝野的大宦官张让作较量。
D.从黄门常侍一起对恒帝“叩头泣曰:‘畏李校尉。’”看来,宦官既慑于李膺的威严,又想博得恒帝的怜悯和同情,并哀求恒帝给他们撑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宜)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孟子的堂弟)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即有病),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吾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孟子·公孙丑下》)

选出下面加点字与“辅世长民”中“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②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④欲居之为利,而高其直
⑤置人所罾鱼腹中
⑥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A.②③ B.①⑤
C.④⑥ D.②⑤


选出对下面两句中的“是”字指代的内容解释正确的一项:
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云尔
则不敬莫大乎是

A.①指代“王”②指代“齐人”
B.①指代“齐人”②指代“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云尔”
C.①指代“齐人”②指代“王”
D.①指代“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②指代“齐人”


根据上下文,判断下面哪一句表达了说话人的真实心意:
①寡人如就见者也
②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③今病小愈,趋造于朝
④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一句的正确意思是:

A.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然有他召唤不来的臣子
B.所以想要大有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被召见的臣子
C.所以想要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愿召见的臣子
D.所以想要大有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随意召见的臣子


本文体现了孟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与态度,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孟子认为臣对君的尊敬应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而不应只停留在礼节形式上。
B.孟子认为君对臣要尊德乐道。
C.孟子认为国君如向贤能的臣子咨询国事,应亲自造访他。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德高望重就轻慢于地位和年龄比自己低的臣子,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

翻译下面两个文言句子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苏云卿;广汉人。绍兴间,来豫章东湖,结庐独居。待邻曲有恩礼,无良贱老稚皆爱敬之,称曰苏翁。身长七尺,美须髯,寡言笑,布褐草履,终岁不易,未尝疾病。
披荆畚砾为圃,艺植耘芟,灌溉培壅,皆有法度。虽隆暑极寒,土焦草冻,圃不绝蔬,滋郁畅茂,四时之品无阙者。味视他圃尤胜,又不二价,市鬻者利倍而售速,先期输直。夜织屦,坚韧过革舄①,人争贸之以馈远。以故薪米不乏,有羡则以周急应贷,假者负偿,一不经意。溉园之隙,闭门高卧,或危坐终日,莫测识也。
少与张浚为布衣交,浚为相,驰书函金币属豫章帅及漕曰:“余乡人苏云卿,管、乐流亚,遁迹湖海有年矣。近闻灌园东湖,其高风伟节,非折简能屈,幸亲造其庐,必为我致之。
帅、漕密物色,曰:“此独有灌园苏翁,无云卿也。”帅、漕乃屏骑从,更服为游士,入其圃,翁运锄不顾。进而揖之,翁曰:“二客何从来耶?”延入室,土锉竹几,地无纤尘,案上有《西汉书》一册。二客恍若自失,默计此为苏云卿也。既而汲泉煮茗,意稍款浃,遂扣其乡里,徐曰:“广汉。”客曰:“张德远广汉人,翁当识之。”曰:“然。”客又问:“德远何如人?”曰:“贤人也。第长于知君子,短于知小人,德有余而才不足。”因问:“德远今何官?”二客曰:“今朝廷起张公,欲了此事。”翁曰:“此恐怕他未便了得在。”二客起而言曰:“张公令某等致公,共济大业。”因出书函金币置几上。云卿鼻间隐隐作声,若自咎叹者。
二客力请共载,辞不可,期以诘朝上谒。旦遣使迎伺,则扃②户阒然③,排闼入,则书币不启,家具如故,而翁已遁矣,竟不知所往。(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八》)
注释:①舄(xì):古代一种有木底的鞋。②扃(jiōng):门窗上的插关,此代指门。
③阒(qù)然:寂静的样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味视他圃尤胜视;比较
B.有羡则以周急应贷羡:盈余、剩余
C.第长于知君子第:只是
D.共济大业济:帮助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云卿种菜,讲求法度,菜品上乘,加上售不二价,因此蔬菜畅销,获利倍增。
B.豫章帅、漕舍弃随从,化装成云游的文人,最终找到了苏云卿隐居的地方。
C.张浚认为苏云卿是仅次于管仲、乐毅一类的人物,苏云卿却认为张浚并非全才。
D.客人表明来意,苏云卿才豁然大悟,好像后悔刚才失言暴露了自己的身份。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幸亲造其庐,必为我致之。
(2)二客力请共载,辞不可,期以诘朝上谒。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日:“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日:“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日:“以何为不如?”对日:“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2)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3)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4)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1)与(2)与相同,(3)与(4)与不同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糜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 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