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两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诗歌首联通过回忆,叙述了诗人_______的遭遇。颔联采用_______的写法,表现了诗人归来后看到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与洒脱。请结合划线诗句,试作简要赏析。
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夜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读了这首诗,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
请你选择一个月明星稀或月黑风高的晚上,去感受一下夜的魅力,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
请你再摘抄一首叶赛宁的诗歌,与同学交流。
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蝈蝈和蛐蛐》一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课外迁移阅读
看山中大雾
徐志摩
这一瞬息的晨雾—— 那分明是山,水,田,庐;
是山雾? 又分明是悲,欢,喜,怒;
是合幕? 啊,这眼前刹那间的开朗
这一转瞬的沉闷—— 我仿佛感悟了造化的无常!
是云蒸?
是人生?解释词语:
瞬息:造化:山中大雾的变化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节里,诗人把“晨雾”比作_____,第二节中诗人把“云蒸”比作_____,第三节中“刹那间开朗”中看到的山,水,田、庐,比作人生中的,,,。
本诗中把雾与“_______”结合起来写,揭示了一种人生的哲理:_______________
本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它有什么好处?
课内语段阅读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蝈蝈与蛐蛐》是一首_________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___________________”
和冬日“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歌颂了_看______的主题。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开头,来点明主旨。
你能体会“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吗?尝试品析一下文中的这种意境。
你会探究最后一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吗?请你尝试探究一下。
阅读课外现代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们在草地上数星星
刘益善
① 夜色中,我们溜出村子
躺在草地上面
我们数星星
她数是一万
我数是九千
不行。再数一遍
她却说是九千
我却说是一万
② 晚风拂过草地
飞来莹莹的光点
我们又数起来可总是数乱
我说莹火虫是月亮下的蛋
她说萤火虫是星星流的汗
我们争着、吵着
笑着、闹着抱成一团
啊,两小无猜的时代
天真无邪的童年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对哪些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来?
第①节诗中具有儿童特点的一处细节描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节诗中有一处描写既运用了新巧别致的比喻,又体现了丰富自然的想像,这些诗句是:
这首诗中写“我们争着、吵着”表现了“我们”怎样的心理?哪些诗句点明题旨?
同学们,你们看到天上的繁星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呢?请把你的想像描述出来。
我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