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同学为了探究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在A、B、C、D、E 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pH 5.0、6.0、7.0、8.0、9.0的适宜浓度缓冲液5 mL,再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液1 mL。
②各试管中分别加入适当浓度的唾液稀释液1 mL,摇匀。
③将5支试管放入70 ℃恒温水浴中,保温时间相同且合适。
④取出各试管,分别加入斐林试剂2 mL,摇匀。
⑤观察各试管溶液的颜色,通过颜色深浅判断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适pH。
上述实验步骤中有2处错误,请更正并说明更正的理由(不考虑试剂的浓度和加入量、pH梯度以及实验重复次数),以便实验能得到正确的预期结果。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探究将有油渍、汗渍、血渍的衣物洗净的办法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Ⅰ.为了研究在大豆种子萌发和生长过程中糖类和蛋白质的相互关系,某研究小组在25℃、黑暗、无菌、湿润的条件下萌发种子,然后测定在不同时间种子和幼苗中相关物质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
(1)在观察时间内,图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是,萌发前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大豆种子的中,此结构最初由发育而来。

(2)上图表明:糖类和蛋白质之间的关系是,糖类在过程中产生一些中间产物,可以通过作用生成相对应的
(3)如果在同样条件下继续培养,预测上图曲线的最终变化趋势是,其原因是
Ⅱ.在上述定量测定之前,进行了蛋白质含量变化的预测实验,请填充实验原理;判断实验步骤中划线部分是否正确,并更正错误之处;写出实验结果.
(1)实验原理:蛋白质其颜色深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2)实验步骤:
①将三份等量大豆种子分别萌发1、5、9天后取出,各加入适量蒸馏水,研碎、提取、定容后离心得到蛋白质制备液;
②取3支试管,编号1、2、3,分别加入等量的萌发1、5、9天的蛋白质制备液;
③在上述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双缩脲试剂 A B (按比例配制)的混合液,振荡均匀后, a

在沸水浴中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b
a:b:(3)实验结果:

图中A、B曲线分别表示在适宜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某一必需矿质元素从大麦幼根不同部位向茎叶的输出量和在大麦幼根相应部位积累量的变化。请回答:

(1)只依据B曲线 (能、不能)确定幼根20~60mm部位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量,理由是

(2)一般情况下,土壤中该矿质元素的浓度比根细胞中的浓度 ,所以,幼根表皮细胞通过 方式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缺氧条件下,根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量 ,原因是

(3)若大麦吸收矿质元素不足,老叶首先表现缺乏该矿质元素的症状,说明该矿质元素 (能、不能)被植物体再度利用。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大麦对该矿质元素的需要量 (相同、不相同)。
(4)该大麦根大量吸收该矿质元素的部位与大量吸收其他矿质元素的部位 (相同、不相同),该部位称为

已知蛋白质混合液中硫酸铵浓度的不同可以使不同种类的蛋白质析出(或沉淀),随着硫酸铵浓度增加,混合液中蛋白质析出的种类和总量增加。下表是某蛋白质混合液中的不同蛋白质从开始析出到完全析出所需要的蛋白质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度范围。

蛋白质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度(%)析出的蛋白质
15~20甲蛋白质
23~30乙蛋白质
25~35丙蛋白质
38~40丁蛋白质


请据表回答:
⑴若只完全析出甲蛋白,混合液中最合适的硫酸铵浓度应为
⑵向该蛋白质混合液中加入硫酸铵溶液(或硫酸铵),使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度达到30%,会析出若干种蛋白质,它们分别是
⑶通过改变混合液中硫酸铵的浓度 (能、不能)从混合液中得到所有的、不含有其他蛋白质的乙蛋白,原因是
⑷简要写出从该蛋白质混合液中分离出全部丁蛋白的实验设计思路。
⑸如果蛋白质析出物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硫酸铵,可用半透膜除去析出物中的硫酸铵。用半透膜能除去析出物中硫酸铵的原理是

请回答以下有关细胞物质组成和功能的问题:
(1)细胞中含有N元素的生物大分子是

A.核苷酸和糖原 B.胰岛素和核酸
C.氨基酸和胰高血糖素 D.血红蛋白和纤维素

(2)细胞中的糖类可以分为3类,其中可以被消化道直接吸收的是 。完全由葡萄糖缩合而成的二糖是
(3)构成细胞膜的脂质是
(4)癌细胞转移与细胞膜上 减少有关。

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混合型重组流感病毒,此病毒发生重组的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