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贸易。这种贸易的目的不包括( )
A.宣扬和炫耀国威 | B.加强与各国联系 |
C.广采异域珍宝特产 | D.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
“……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
A.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结果 |
B.由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领导 |
C.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
D.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
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辫发之争”()
A.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 |
B.体现了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 |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
D.是不同类型文明冲突的表现 |
一位教师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要求学生为下图的漫画写一句主题词。你的选择是()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
B.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 |
C.洋人的朝廷 |
D.反帝反封建 |
旅日学者宗泽亚在《清日战争》中谈到“历史的真实不能完全那些惯用的‘身陷绝境’、‘弹尽粮绝’、‘敌强我弱’、‘被迫撤离’等,颇有开脱战败责任的词汇。清日战争中,清军的处境恰恰与惯用语的状况完全相反……清国人……只在耻辱的呻吟中怨天怨地,最终未能从自身的弊端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A.甲午中日战争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进行的 |
B.战争的结局并没有人们所说的那么悲惨 |
C.清政府的腐朽导致中日战争失败 |
D.中国人并没有从自身进行深刻反思 |
清代档案《户部汇题各省民数谷数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年)尚有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三年起,南方多省册报残缺,人口遽降。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调整政策,户籍管理宽松 |
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 |
C.鸦片战争爆发,国内民众逃亡 |
D.农民起义兴起,冲击统治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