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 ( )
| A.没有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
| B.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
| C.没有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的品种 |
| 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 |
明人张英在《恒产琐言》中说:“尝见人家子弟,厌田产之生息微而缓,羡贸易之生息速而绕,至鬻产以从事,断未有不全年尽没者。余身试如此,见人家如此,千百不爽一。”这段话()
| A.真实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 |
| B.表明古代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快 |
| C.体现了作者重农抑商思想 |
| D.说明小农经济的地位受到冲击 |
在筑城技术方面,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民族矛盾推动中原防御体系的升级 |
| B.火药用于军事导致筑城技术的改变 |
| C.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的浮华之风 |
| D.工商业发展刺激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
|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
|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
|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
商埠之开,始多迫于条约,继则自保利权,轮舶走集,货物填委,其附近各地及与之关联者,罔不仰通商大埠之鼻息。而此通商大埠,又听命于世界各大商场……恒多不能自主。”材料表明晚清时期的商埠()
①既有被迫开放,也有主动开放
②带动了口岸附近地区经济发展
③逐步收回了被列强侵夺的主权
④成为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接点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章士钊曾说:“提倡新文学,自是根本救济之法,然必其国政治差良,其度不在水平线下, 而后有社会之事可言。文艺其一端也。欧洲文事之兴,无不与政事(即政论)并进。”作者意在说明()
| A.文化领域长期存在泛政治化的倾向 |
| B.政论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主导作用 |
| C.新文化运动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有限 |
| D.政治革命与文学改良具有同等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