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中国近代史》
(1) 材料一反映出中国经济出现了什么新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材料二:1866年,方举赞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三年后,仿洋商企业用车床生产,由一个物工锻铁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主要从事客运和漕运等运输业务。
(2)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请依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材料三:1955年12月以后,上海郊区农村基本实现农业合作化,城市手工业合作化迅速发展,私立医院、学校先后改为公立;许多工商业者纷纷申请合营,对此,上海市工商联主委盛丕华挥毫写下一首诗:“二千代表递申请,十万企业尽合营,街街巷巷飘红旗,家家户户贴双喜。”
(3) 材料三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四:中国1957年农业产品产量
产品 |
1957年产量 |
比1952年增加% |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
粮食 |
1.95亿吨 |
19 |
30 |
棉花 |
164万吨 |
26 |
93 |
(4) 材料四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改革是为了缓和矛盾,解决社会危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的侵害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重新分割土地,并对政治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
……他既未曾插手于富人们的不义,也没有连累在穷人们的困苦之中。因此,他们请他挺身而出,结束当前的纷争。
——《梭伦传》
材料二
王安石
材料三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请同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梭伦“挺身而出”后是如何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和改革“政治制度”的?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为解决财政危机,王安石在理财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与富商争夺利益的措施?(不可照搬所有措施)
(3)材料三中反映出明治政府的哪一政策?该政策体现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近代以来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不断扩大,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的商业革命,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亚非美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随之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逐渐被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英国所取代。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峻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筑,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途径有哪些?
材料三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期,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机制上的保障。”
——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化出现的原因。(4分)并指出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2分)
(4)面对全球化趋势,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世界博览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汉家铸钱及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以)上。中农食七人,是七十万人常受其饥也。
——摘自《汉书·贡禹传》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表绣服,成为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
——摘编自《中国历史》
(1)指出材料一所述手工业的类型及其特点。分析古代此类手工业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1851年英国举办首次世界博览会时,维多利亚女王就通过外交途径邀请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参展,但清政府并无兴趣,而在上海英商洋行任买办的徐荣村得知此事,立刻行动,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打包装船,紧急运往伦敦参展,并荣获优质奖牌。
——戴鞍钢《世博会与晚清江浙经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英国在这次博览会上有可能展示的产品有哪些?(至少举两例)。概述清政府不感兴趣的政治、经济原因
材料三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在本届博览会上,中国展品共获得1211项奖,在全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这是中国参加历届博览会所获成绩最优秀的一次。其中张裕酿酒公司的可雅白兰地获4枚金质奖章和最优秀奖,遂更名为金奖白兰地。左图为该金质奖章。
巴拿马国际金奖奖牌(张裕公司1915)
(3)中国展品在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的巨大成功折射出民族工业的发展。试分析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材料四:晚清小说家陆士谔在幻想小说《新中国》中以第一人称写下这样的故事:主人公陆云翔在读《项羽本纪》时做了一个梦,梦见“万国博览会”在上海浦东举行,为了方便市民前往参观,在上海滩建成了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隧道电车。陆士谔的小说《新中国》问世的那一年是1910年,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时间相差整整一百年,百年之前的“预言”,竟如此神奇地应验了!……2002年12月3日,经国际展览局大会投票表决,中国获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这将是注册类世界博览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道路的支持和信任,也体现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瞩目和期盼。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将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伟大盛会。
——摘自电视专题片《百年世博梦》解说词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陆士谔百年之前的梦想与“预言”为什么会神奇应验?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俄(苏联)、美国、中国在不同时期都推进了重要的改革或政策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财产状况。……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买卖。
——摘自《世界史现代部分》
(1)根据材料一分析布尔什维克党对以前的政策进行了哪些修正?分析其进步性。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遭。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为什么又会涉及社会保障问题?概括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具体规定。
材料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一年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中国在变,世界也在变,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面对通货膨胀和经济的下滑,里根政府和英国撒切尔政府逐渐放弃20世纪四 、五十年代采取的凯恩斯主义……苏联依然陷于物质短缺的困顿,人们开始找寻改变现状的新途径。
——《复兴之路》解说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美国、苏联为改变现状寻
找的新途径及其效果。(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1500年前后,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
拉开了,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大国崛起》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500年前后发生的什么事件成为真正意义上世界历史的开端?这一事件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英国的经济地位如何?请分析英国经济地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趋势加强的主要表现。
(4)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又是一柄双刃剑。中国为应对全球化采取了怎样的具体措施?试举例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