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由此可见,司马迁评价商鞅的标准是
A.人的品行和个人的好恶 | B.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
C.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 D.是否得到人民的支持 |
尼尔·弗格森在其著作《文明》中指出:“新教不仅让西方人学会了工作,也学会了节俭与识字。……新教带来的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下列宗教改革的各项主张中,最有利于“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的是
A.灵魂得救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 | B.反对向教会购买赎罪券 |
C.人人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 | D.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
《罗马法大全》中,对罗马法进行了分类: ①ius civile——它表现了一个特定共同体的利益;②ius gentium——人们为了便于互相往来而制定的法律;③ius naturale——它相当于“永远的善与公正的事物”。对这段材料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ius civile是世界古代成文法的起点 |
B.ius gentium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
C.ius naturale继承了古希腊理性主义的传统 |
D.以上三者是仅适用于奴隶制的法律条文 |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评论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文学时说:“共产主义统治下的文学从强加给它的不可忍受的重压下生存下来了。它反映了新社会缔造者的许多梦想,如今,在它走向现代主义世界的缓慢进程中,将会开始关注现实的更大部分。”对于这段论述,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革时期中国文学发展受到了摧残 |
B.对中国新时期文学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 |
C.与中国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一致 |
D.其评价带有意识形态和个人主观的色彩 |
1930年,台湾高山族同胞几百人在雾社起义,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他们使用简陋的原始武器坚持了一个多月的斗争。雾社起义
A.属于反割台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
B.配合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
C.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政府的统治 |
D.谱写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史上光辉一页 |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这一规定
A.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 B.事实上宣告了闭关政策的破产 |
C.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 D.有利于广州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