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资本的年代》中提到日本明治维新时说:“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这段话反映了当时日本在学习西方时的突出特点包括
①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 ②注重经济领域而忽略政治、文化学习、借鉴 ③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 ④注意继承本国的文化传统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面对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中国政府的重大举措是
A.全面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B.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C.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这段话说明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扩展 |
B.蒸汽机的发明 |
C.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
D.分工的发展和劳动工具的专门化 |
新航路的开辟对后世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增长 |
B.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开始疯狂的海外殖民掠夺 |
C.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相互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
D.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主要原因是
A.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
B.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缓和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
C.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
D.缓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借以抵制中国革命 |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研究角度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所产生的重要历史意义是
A.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 |
B.扩大了美国的对外经济扩张 |
C.较好地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
D.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