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郝炜的《逃向空中的丝瓜》。
①去年,我们把丝瓜种在葡萄架下,葡萄长它也长,可那毕竟是葡萄的天下。到秋天,它小心翼翼地躲避着葡萄秧子,竟然也试探着攀爬,挤出一些地方,结自己的瓜,竟有十几个,小有成就。
②今年,妻子说,别让它们和葡萄挤了,它们是挤不过葡萄的。是啊,到了季节的葡萄生长起来,简直是疯了,它们才不管不顾呢。
③妻子说得有道理,我们遂把它种在院外的篱笆下。我们的想法是好的,让它们和牵牛花各占半边,各自生长。牵牛花虽无什么大用,我们年年种,种出了感情,毕竟它会开出讨人喜欢的花朵,开得人心里很灿烂。
④让我们没想到的是,牵牛花也是欺负别家的,它这边生长迅速,几经攀爬,就侵略到另一边了。我这才明白,侵略有时候是不由自主的,它并不需要理由。而丝瓜那边生长缓慢,到了夏天,才刚刚爬到篱笆的半当腰,彼时牵牛花已洋洋自得,到处吹起了喇叭。
⑤我们其实是注重实际的,虽然也喜欢牵牛花的热热闹闹,但对丝瓜总是给予特别关注。每天去早市,路过篱笆,我们都要特意看看丝瓜的生长情况。短暂的夏天快要结束了,丝瓜秧上毫无动静,结了几个瓜也很快就蔫了。妻子甚至怀疑,这次买的种子是不是假种子?种子是我去买的,我心里也没底。
⑥后来的一天,大概已是立秋了吧?妻子自己去早市,突然折回来喊我,她兴奋地对我说,丝瓜结了,你去看看。这真是一个喜讯,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不怎么相信。妻子乐得手舞足蹈。说完,她兀自跑出去,我遂跟出去,一直走到院外,她指给我看,果然有两个丝瓜,吊在两棵树的枝丫之间,惬意地望着我们,仿佛是在嘲笑我们,看,我们站得多高。
⑦我不知道它们为什么不在篱笆上结瓜,而非要爬到树上去,难道是我们委屈它们了吗?难道是它们不堪忍受牵牛花的欺辱,早早就策划了一次大胆的出逃和迁徙吗?怪不得它们毫无动静,它们是在等待时机。
⑧那两个瓜长得很快,没几天就已经很大了,我建议妻子把两个瓜剪下来。我担心谁顺手揪了去,毕竟在路旁,谁能证明是你的?妻子于是把两个瓜揪了下来,拿肉炒着吃,很清香。
⑨数天以后,妻子又发现一个丝瓜,这回更绝,简直吊到了天上。由于我们发现得晚,它已经长得很大了。我见它长得这样蹊跷,拿着相机拍了几张照片,它分明像一个调皮的孩子,逃出篱笆,心中充满了疯长的欲望和逃跑的喜悦,只一味地向往自由,一心想要逃到一个不可知的地方。它没有想到,爬得这样高,却更鲜明地暴露了自己。在我看来,它好像是要在风中荡秋千,这个可笑又可气的丝瓜。
⑩这回,我和妻子都没想摘它,就让它那样惬意生长吧!它吊得那样高,如果我们不是想办法去摘,谁能摘得下来呢?从题目看,作者为何用“逃”字来描述丝瓜的生长?
文中写的是丝瓜,可开头四小节却花了许多笔墨写葡萄和牵牛花,有什么作用?
品读文中画线句,仿照示例进行赏析。
示例:而丝瓜那边生长缓慢,到了夏天,才刚刚爬到篱笆的半当腰,彼时牵牛花已洋洋自得,到处吹起了喇叭。赏析:以“洋洋自得”“ 到处吹起了喇叭”赋予牵牛花人的情态和动作,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胜利者占领制高点后的洋洋得意的情形,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画线句:果然有两个丝瓜,吊在两棵树的枝丫之间,惬意地望着我们,仿佛是在嘲笑我们,看,我们站得多高。
赏析: 文中这“逃向空中的丝瓜”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希望是一辆转动的风车
(1)我的老家坐落在滇西高原一条幽深而偏僻的峡谷深处,那是个贫瘠到几近荒凉的地方。因此,我在老家所度过的童年岁月,虽然谈不上悲惨,但也没有多少甜蜜和欢乐可言。在我的印象中,我就从没有“过”过一个像样的生日。“过生日”对于像我一样命运的山里孩子来说,永远只是一个甜美而奢华的梦想。不过,我六岁那年过的生日,却至今记忆犹新。30多年的时光过去了,但那天的情形恍如昨日。
(2)我清楚地记得,六岁生日的那天,一向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父亲,竟然放下了手中那总也忙乎不完的活计,破例为我做了一辆小巧而精致的红色风车。
(3)可以这么说,那是我3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最值得铭记的一个生日,也是记忆中我所度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多年后,每每回想起那天的情形,我依旧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
(4)毕业于省地质学校的父亲,在“文革”运动刚一开始,就被当作“臭老九”遣送回乡“劳动改造”。被造反派打入“另册”,多年的忍辱负重的父亲,最终盼来了“解放”并“结合”进了生产大队的领导班子。父亲“解放”的那天,又刚好是我的生日,父亲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兆头,心里自然非常高兴。于是便找来竹篾、面糊以及为大队书写标语墙报时用剩的边角废纸,专门为我做了一辆六角形的红色风车。
(5)那是一个晴朗的秋日,天空明净得没有一丝流云。也没有风,哪怕是一丝微风也没有。父亲帮我把风车做好以后,却怎么也转动不起来。父亲见我一副非常失望的样子,便微笑着对我说:“傻孩子,要让风车转动起来,你就必须学会奔跑。你跑得越快,风车也就转动得越快。”听父亲一说,我恍然大悟,便手举风车,在门前那片宽阔的田野上,兴奋而快乐地奔跑起来。
(6)果然,由于我的奔跑,手里的风车不停地转动了起来。我跑得多快,风车也就转动得多快。因为奔跑,因为不停地转动着的风车,我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一种奔跑的快乐,转动的快乐。
(7)我不停地跑啊,跑啊。手里的风车,也在我不知疲倦的奔跑中,飞快地转动,转动……
(8)上高中的时候,在语文课任老师的影响下,我喜欢上了文学,梦想着能够考上云南大学的中文系,并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但命运却与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高中毕业那年我以两分差名落孙山,只好别无选择地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云封雾锁的大山深处。此后,我便接过了父亲手里的农具,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涯。那段时间,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整个人都好像变了模样,整天像丢了魂儿似的沉默着、颓废着。面对着生产队分给的一亩三分薄田,我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希望。总是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消极态度,用繁重的劳作来麻木自己的心灵。所有的文学书籍和稿纸笔墨,都被我锁进了木箱。
(9)父亲见我完全一副“老水牛下泥潭,以烂为烂”的生活态度,便对我说:“孩子,一个人什么都可以舍弃,譬如荣誉、地位、金钱等等,但惟独不能舍弃希望。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只要希望还在,你就会有明天、有未来。如果你舍弃了希望,那么你就什么也没有了。”父亲接着意味深长地说:“你还记得小时候有一年过生日,我曾给你做过一辆风车吗?……”
(10)听了父亲的一番教诲,我深受启发。从那一天开始,我便把自己的希望和梦想,全部投入到了人生不懈的“奔跑”之中。我奔跑着,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十年过后,我终于获得了成功——不但先后在海内外近千家报刊发表了数以万计的文学作品,而且出版了个人的作品专集。
(11)通过希望的道路并不平坦,随时都有可能遭遇坎坷,但人始终高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辆风车,勇敢地向前奔跑着。第(8)段划线处描写“我”的情形可以用一个成语“____________”来形容。
在第(10)段中有“我奔跑着,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这句话中“奔跑着”指什么?“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具体指什么?
答:
如果将第(7)段“我不停地跑啊,跑啊。手里的风车,也在我不知疲倦的奔跑中,飞快地转动,转动……”改成“我不停地跑着,手里的风车也飞快地转动着。”你认为它们在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答:
文章第(5)段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作者说“六岁那年过的生日”“是我3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最值得铭记的一个生日,也是记忆中我所度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你认为作者这么说的理由有哪些?
答:
第(9)段后省略号省略的是父亲的话语。联系上下文设想一下父亲当时会怎样以风车为例去启发儿子感悟生活哲理的,将父亲的话补完整。(符合人物身份和具体情境)
答: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
①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
②假如没有台风,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据测算,一个直径不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30亿吨降水。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水量,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
③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赤道地区日照最多,气候炎热。台风最大时速可达200千米,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带走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从地球上消失。
④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会激变成臭氧。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清新宜人。
⑤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据估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52700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空气中含有占总体积78%的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气,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分子在瞬间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的氮和氧化合,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而转化生成二氧化氮。雨水又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含有微量硝酸的雨水降落地面后即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闪电)“合成”的氮肥达5亿吨。这5亿吨从天而降的化肥,相当于5万个年产 1万吨的化肥厂的产量总和。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答题不得超过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中“更”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划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读第4自然段,说说“清洁工”的两个方面的含义。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简明地介绍雷雨(闪电)“制造”氮肥的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 择
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②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
③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他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亲要逼着他选择拉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为什么家里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时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他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练了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
④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此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带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之前和拉琴之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都对他充满了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这种情况依然没有改变,大家对此感到非常遗憾。他成了学院里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
⑤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也是他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每个角落。他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弦惊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奔跑,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诉说着一个琴童的哀求与抗争……
⑥没有用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回忆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痛苦历程。起初,他只想随便拉一拉,这毕竟是他在学校里的最后一次考试——他已经考了多少次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为之动容。
⑦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⑧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⑨“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 :“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⑩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甚至可以听到人们的呼吸声。
⑪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⑫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选文三次写到“他”的泪,试作分析。(6分)
第一次,“眼里噙满泪水”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泪水如雨”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泪再一次流下来”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文第③、④两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选文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他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弦惊如泣”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他”“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自选曲目”会拉得如此成功,从而成为最优秀的毕业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是否赞成选文中“他”的选择,结合你的自身经历谈谈理由。(6分)
一只空瓶子的温暖
①星期天,一家人购物回到小区,女儿把空的纯净水瓶子顺手放到了垃圾箱旁。13岁的女儿是进步了,以前她可是随手乱扔。但我没有表扬她,我想,这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②我不动声色,走过去把空瓶子又捡了起来,随手放进了我的手提袋里。这是我的习惯,我不会把它们扔掉的,我家里不缺几个瓶子的钱,但瓶子问题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素养。今天,我更是要做给女儿看的。
③我知道女儿会不屑一顾,还会说我老土。如今的孩子,把面子看得很重要,穿名牌,吃肯德基,而且会比着谁会浪费。不过我会用事实告诉她,即使像有钱的比尔·盖茨,在生活中也是反对浪费的。
④果然,女儿看到我的举动很吃惊,她竟然要把瓶子从我手提袋中拿出来重新给扔掉。看女儿进入我设的圈套,我这才谆谆地教导她:“孩子,不是老爸吝啬,一只瓶子一毛钱,不值什么钱,但这也是钱,节俭是从一个空瓶子开始的。”
⑤我等待着女儿的惭愧,或者向我道歉,或者默默地从我身边走开。不想,她趁我不备,伸手把空瓶子从我手提袋里取了出来,回过头,又重新把它放到了原处。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爸,一个瓶子对咱们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人很重要。咱小区每天都有一个捡废品的老人在这转悠,好可怜哪!把瓶子放在这里,她就可以轻松地拿走。我知道,她不是乞讨的,她是靠劳动吃饭的……”
⑥看着女儿清水般闪亮的眼眸,我忽然有些惭愧了。那个老人我是知道的,每天靠捡一些废品养活自己,平时我见到她时,偶尔也会递上一两块硬币,想着自己的慈善,会自我陶醉上好一阵子。我怎么没有想到女儿说的这一层意思呢?帮助一个人,更主要的是给她劳动的尊严。
⑦我没有说话,只是感激地冲女儿笑,夸她长大了。我看到,暖暖的夕阳下,那只空瓶子稳稳地站在垃圾箱旁边,等待着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
⑧它带去的,有温暖,有尊严。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填写下表。
人 物 |
事件 |
心理反映 |
女儿 |
把空瓶子放到垃圾箱旁 |
爸爸想教育女儿 |
爸爸 |
捡回瓶子 |
女儿__________ |
女儿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爸爸惭愧 |
爸爸本想教育女儿不要浪费,教育过后,为什么“忽然有些惭愧了”?
赏析下面句子。
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 第⑦段中划线的词语“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理解题目“一只空瓶子的温暖”的含义。
傅雷家书
1954年1月30日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噜哩噜嗦的抖抖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甜,尽管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①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②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_________。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第一段“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中的“这一类的话”指什么?(用原文回答,15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第一段提到令作者“又快乐又惆怅”的是什么事?为什么说它是“又快乐又惆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在第二段中,作者写道:“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
作者说这话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0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段画线的两处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愉悦之情,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选择其中一处来分析,说说它何以能表达出强烈的感情。我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本文语言特色考虑,填入第二段横线上的应是下面哪一句?简要说明理由。
(1)现实却给你证明,我是对的。
(2)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书反映出傅雷对两代人如何相处的一些看法。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青年人应持有怎样的态度?(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长辈应克服自身哪些弱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傅雷希望两代人建立怎样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完本文后,结合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写出你此时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