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小题。
释①秘演诗集序
欧阳修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
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②。曼卿为人,廓然③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胠其橐④,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⑤,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序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庐陵欧阳修序。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注】①释:佛教。这里指佛教徒,俗称和尚。秘演,人名。 ②石曼卿:北宋文学家,名延年,性旷达,才高而未遇,享年48岁。 ③廓然:开朗、豪放的样子。 ④胠(qū):打开;橐(tuó):袋子,口袋。 ⑤崛峍(lù):高峻陡削。对文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一:统一。 |
B.往往伏而不出伏:隐居,藏匿。 |
C.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阴:暗中。 |
D.无所合,困而归。困:困倦,疲劳。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秘演是“奇男子”的一组是( )
①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②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
③然喜为歌诗以自娱 ④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 ⑤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
⑥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曼卿心胸开阔,志向远大,诗也写得清妙绝伦,而不能被当世所用,因为他常常和一些平民野老一起痛饮大醉。 |
B.秘演的模样雄壮威武,胸怀阔大,能抛开一切世俗的念头,喜欢作诗来自求欢乐,他的诗作高雅雄健,受到好友石曼卿的称赞,也深得作者的喜爱。 |
C.本文立意高远,通过对秘演、石曼卿均是气节高远的奇男子,却“隐”于草野这一事实的叙述,道出了一个压抑和埋没人才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
D.本文感情真挚,作者虽然已步入仕途,却仍求贤若渴,对以秘演和石曼卿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其笔端流露更多的却是感叹和惋惜之情。 |
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
译:
(2)于其将行,为序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下列语句中,加划线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称赞) |
B.辱以顾余(羞辱) |
C.患为笑于里人(担忧) |
D.遂书以赠二生(写下)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
B.![]() |
C.![]() |
D.![]()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 已经在心里了解了,还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吗 |
B.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 现在你们迂阔,特别是文章不接近流俗,不过是小迂罢了 |
C.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这样将会更加冒犯乡人,岂只是讥笑呢 |
D.生其无急于解里之人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
你还是不要急于解除乡人的迷惑吧,你们对此一定能加以选择而有所采纳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不迎合世俗会带来非议的一组是
①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②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③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④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
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A.①②⑤ | B.③④⑤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与曾巩是同年考中进士的好友,苏轼向曾巩推荐了两位蜀地的学生。 |
B.览读黎生、安生的文章,曾巩认为他们确实有才情,文字奔放,事理剖析透彻。 |
C.黎生临别恳求赠言,引发曾巩对“迂”的感慨,抒发了满腔的抑郁悲愤之情。 |
D.曾巩委婉地劝勉二生不要因为怕别人讥笑就迎合世俗,而是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
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古 之 所 谓 豪 杰 之 士 者 必 有 过 人 之 节 人 情 有 所 不 能 忍 者 匹 夫见 辱 拔 剑 而 起 挺 身 而 斗 此 不 足 为 勇 也 天 下 有 大 勇 者 猝 然 临 之 而 不 惊 无 故 加 之 而 不 怒 此 其 所 挟 持 者 甚 大 而 其 志 甚 远 也。(选自苏轼《留侯论》)
课内文言文对划线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纵一苇之所如(往)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③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靠近)⑤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
④浸为小渠(渐渐地)⑥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隐瞒)
⑦天下之欲疾其君者……(憎恨)⑧此惟救死而恐不赡(供养)
A.①③⑤⑦ | B.③④⑥⑧ | C.①②⑤⑥ | D.②④⑦⑧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
B.![]() |
C.![]() |
D.![]()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B.![]() |
C.![]() |
D.![]() |
下列对“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以光绪己亥四月②周以缭垣
③以吾一日长乎尔④毋吾以也
⑤则何以哉⑥吾力足以举百钧
⑦明以教我⑧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②相同,⑤⑥不同 | B.③④相同,⑥⑦不同 |
C.②⑤相同,③⑥不同 | D.①③不同,⑥⑧不同 |
下列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③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④渐行渐豁,斗见天光
⑤鼓瑟希,铿尔⑥莫春者,春服既成
⑦刑于寡妻,至于兄弟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A.①②④⑤⑥ | B.①④⑥⑦⑧ |
C.②④⑥⑦⑧ | D.②③④⑤⑦ |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活用方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舞幽壑之潜蛟
A.东望武昌 | B.顺流而东也 |
C.侣鱼虾而友麋鹿 | D.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
下列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客有吹洞箫者 |
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C.百姓之不见保 |
D.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
翻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薛仁贵,绛州龙门人。贞观末,太宗亲征辽东,仁贵谒将军张士贵应募,请从行。
至安地,有郎将刘君昂为贼所围甚急,仁贵跃马径前,手斩贼将,贼皆慑伏。及大军攻安地城,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呼而驰,贼尽披靡却走。太宗遥望见之,遣使驰问先锋自衣者为谁,特引见,赐马两匹、绢四十匹,擢授游击将军。及军还,太宗谓曰:“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1之寄,每欲抽擢骁雄。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寻迁右领军郎将。
永徽五年,高宗幸万年官,甲夜,山水暴至,冲突玄武门,宿卫者散走。仁贵曰:“安有天子有急,辄敢惧死?”遂登门桄叫呼,以惊宫内。高宗遽出乘高,俄而水入寝殿,上使谓仁贵曰:“赖得卿呼,方免沦溺,始知有忠臣也。”
苏定方讨贺鲁,仁贵上疏曰:“臣闻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服。今泥熟2不事贺鲁,为其所破,虏系妻子。王师有于贺鲁部落转得其家口者,宜悉取以还,使百姓知贺鲁为暴而陛下至德也。”帝纳之,遂还其家属,泥熟请随军效死。
显庆四年,领兵击九姓突厥于天山。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仁贵虑为后患,悉坑之。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九姓遂衰,不复更为边患。
咸亨元年,吐蕃入寇,以仁贵为行军大总管,率将军郭待封等以击之。待封耻在仁贵之下,多违节度。军至大非川,仁贵谓待封曰:“大非岭上足堪置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待封不从仁贵之命,领辎重继进。比至乌海,军粮及辎重并为贼所掠,吐蕃又益众四十余万来拒战,王师大败。有诏免仁贵死,除名为庶人。
(节选自《唐书·薛仁贵传》)
1. 阃外:指统兵在外。 2. 泥熟:人名。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异其服色异:不同的 |
B.贼皆慑伏慑:恐惧,害怕 |
C.高宗遽出乘高遽:快速地 |
D.待封耻在仁贵之下耻:以……为耻辱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有郎将刘君昂为贼所围甚急遣使驰问先锋白衣者为谁 |
B.腰鞬张弓,呼而驰有怠而欲出者 |
C.登门桄叫呼,以惊宫内率将军郭待封等以击之 |
D.明其为贼,敌乃可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下面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贵谒将军张士贵应募,请从(之,代张士贵)行 |
B.(太宗)遣使驰问先锋白衣者为谁,特引见 |
C.宜悉取(贺鲁的妻子儿女)以还 |
D.仁贵虑(归降的俘虏)为后患,悉坑之 |
下列各句中,全部能从侧面表现薛仁贵骁勇善战的一组是()
①跃马径前,手斩贼将②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③赖得卿呼,方免沦溺,始知有忠臣也④贼尽披靡却走
⑤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⑥九姓遂衰,不复更为边患
A.①④⑤ | B.②③④ | C.②④⑥ | D.②⑤⑥ |
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仁贵在攻打安地城的战斗中勇猛杀敌,大败敌军,唐太宗亲自接见他,赐给他马匹,并当即封他为右领军郎将。 |
B.在玄武门受到山水冲击时,其他守卫都四散逃走,是薛仁贵登高呼叫,使唐高宗得以及时逃脱。 |
C.在苏定方征讨贺鲁时,薛仁贵上疏献策,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正因为皇帝彰显了自己的仁德,才使泥熟甘愿效死。 |
D.抗击吐蕃的战争最终失败,其重要原因就是郭待封经常不听薛仁贵的调度。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赵煚①,字贤通。煚少孤,养母至孝。年十四,有人盗伐其父墓中树者,煚对之号恸,因执送官。及长,深沉有器局,略涉书史。周太祖引为相府参军事。
闵帝受禅,迁陕州刺史。时周人于江南岸置安蜀城以御陈,属霖雨数旬,城颓者百余步。蛮酋郑南乡叛,引陈将吴明彻欲掩安蜀。议者皆劝煚益修守御,煚曰:“不然,吾自有以安之。”乃遣使说诱江外生蛮向武阳,令乘虚掩袭所居,获南乡父母妻子。南乡闻之,其党各散,陈兵遂退。明年,吴明彻屡为寇患,煚勒兵御之,前后十六战,每挫其锋。获陈裨将覃冏、王足子、吴朗等三人,斩首百六十级。寻从上柱国于翼率众数万,自三雅道以伐陈,克陈十九城而还。以谗毁,功不见录,除益州总管长史。煚与宗伯斛斯徵素不协,徵后出为齐州刺史,坐事下狱,自知罪重,遂逾狱而走。帝大怒,购之甚急。煚上密奏曰:“徵自以负罪深重,惧死遁逃,若不北窜匈奴,则南投吴越。徵虽愚陋,久历清显,奔彼敌国,无益圣朝。今者炎旱为灾,可因兹大赦。”帝从之。徵赖而获免,煚卒不言。
及践阼,拜相州刺史。朝廷以煚晓习故事,征拜尚书右仆射。视事未几,以忤旨,寻出为陕州刺史,俄转冀州刺史,甚有威德。煚尝有疾,百姓奔驰,争为祈祷,其得民情如此。尝有人盗煚田蒿者,为吏所执。煚曰:“此乃刺史不能宣风化,彼何罪也。”慰谕而遣之,令人载蒿一车以赐盗者。盗者愧恧②,过于重刑。其以德化民,皆此类也。
开皇十九年卒,时年六十八。
注释:①煚jiǒng②恧nǜ,惭愧。
(节选自《隋书•赵煚传》)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表现赵煚“有勇有谋、与人为善”的一项是
①对之号恸,因执送官;②引陈将吴明彻欲掩安蜀;
③令乘虚掩袭所居,获其南乡父母妻子;④勒兵御之,前后十六战,每挫其锋;
⑤上密奏,徵赖而获免;⑥令人载蒿一年以赐盗者
A.①③④⑥ | B.②③④⑤ | C.③④⑤⑥ | D.②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煚孝顺父母,又精通知识,所以后来周太祖、闵帝都非常信任他,分别让他担任了重要职务。 |
B.赵煚与人为善,宽大为怀,绝不因为个人恩怨而加害他人。 |
C.赵煚为官,非常得民心,常常反躬自问,以自己的行动教育感化了老百姓。 |
D.赵煚打仗有勇有谋,在陈将即将攻打安蜀城的情况下,巧用计谋,不战而退人之兵。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谗毁,功不见录,除益州总管长史。
②视事未几,以忤旨,寻出为陕州刺史,俄转冀州刺史,甚有威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鼎性廉不欺,尝任其子,族人欲增年以图速仕,鼎不可。父死,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尝知临邛县,转运使选摄新繁,新繁多职田,斗粟不以自入。奉使契丹,得千缣,散之族人,一日尽。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士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按:追查查究 | B.不肯偿所逋逋:迟延 |
C.强直不可挠挠:屈服 | D.前使者多渔市南物渔:掠夺、骗取 |
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王鼎“刚正清廉”的一组是
①鼎为条教禁止②父死,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③鼎一无所市④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⑤斗粟不以自入⑥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
A.①②④ | B.①④⑥ | C.②③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鼎任提点江东刑狱期间,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积极揭发、严肃处理贪官污吏,招致了属下的怨恨,被他们称为“三虎”。后因范仲淹等人被罢免,王鼎也遭贬。 |
B.王鼎的忠直耿介,弹劾检举官员,不回避权贵和有势力的官员。他坚持反对内侍杨永德沿汴河置铺挽漕舟的主张,他的意见最终被皇帝接受。 |
C.针对漕运出现的弊端,他计算出漕运路途的远近、确定运期的先后,并制订为规章制度,这样各地劳逸均等,下级官吏责任再也没有轻重之分了。 |
D.王鼎为官明智敏捷,坚强正直,生平廉洁俭约。父亲死后,他把遗产全部推给了弟弟。他对继母孝顺,教育孤侄周到。他所推荐的士人中有许多人很知名,有些人王鼎终身不认识他们。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德横猾,执政重违其奏,乃令三司判官一员将永德就鼎议,发八难,永德不能复。
(2)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