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事件
龙应台
①对于历史,我的兴趣不再是直接的批判,而在于:你给我一个东西、一个事件、一个现象,我希望知道这个事情在更大的坐标里头,横的跟纵的,它到底是在哪一个位置上。在我不知道这个坐标之前,对不起,我不敢对这个事情批判。了解这一点之后,对于这个社会的教育系统和传播媒体所给你的许许多多所谓的知识,你发现,恐怕有百分之六十都是半真半假的东西。比如说,什么叫中国,什么叫中国国情,就是专制,两千年的专制。你用自己的脑子研究一下中国历史就发现:中国是专制的吗?朱元璋之前的中国跟朱元璋之后的中国不是一回事的;雍正乾隆之前的中国,跟雍正乾隆之后的中国又不是一回事的,那么你说“中国两千年专制”指的是哪一段呢?这样的一个斩钉截铁的陈述有什么意义呢?自己进入历史之后,你纳闷:为什么这个社会给了你那么多半真半假的“真理”,而且不告诉你他们是半真半假的东西?
②对历史的探索势必要迫使你回头去重读原典,用你现在比较成熟的、参考系比较广阔的眼光。有一个大陆作家在欧洲哪一个国家的餐厅里吃饭,一群朋友高高兴兴地吃饭,喝了酒,拍拍屁股就走了。离开餐馆很远了,服务生追出来说:“对不起,你们忘了付帐。作家就写了一篇文章大大地赞美欧洲人民族性多么的淳厚,没有人怀疑他们是故意白吃的。要是在咱们中国的话,吃饭忘了付钱人家可能要拿着菜刀出来追你的。其实这可不是民族性、道德水平或文化差异的问题。这恐怕根本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比如说如果作家去的欧洲正好是二战后粮食严重不足的德国,德国侍者恐怕也要拿着菜刀追出来的。
③韩非子就曾写过:中国人老是赞美尧舜禅让是道德高尚,但是尧舜“王天下”的时候,他们住的是茅屋,他们穿的是粗布衣服,他们吃的东西也很差,也就是说,他们的享受跟最低级的人的享受是差不多的。禹的劳苦跟“臣虏之劳”也差不多。“以是言之”,那个时候他们很容易禅让,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能享受的东西很少,放弃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今之县令”,在今天的体制里,仅只是一个县令,跟老百姓比起来,他有种种官本位”所赋予的特权,他有终身俸禄、住房优惠、出国考察金、医疗保险……因为权力带来的利益太大了,而且整个家族都要享受这个好处,谁肯让呢? “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也”,原因,不是道德,不是文化,不是民族性,是什么呢?“薄厚之实异也”,实际利益,经济问题,体制结构,造成今天完全不一样的行为。
④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前人走过的路,但是对于过去的路有所认识,至少是一个追求。然而这个标准对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毋宁是困难的,因为长期政治动荡与分裂造成文化的严重断层,我们离我们的原典,我们的谱系,我们的历史,非常、非常遥远。
节选自龙应台《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
对于如何评价历史事件,作者的主要观点有哪些?(6分)
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6分)
作者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6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爱。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
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林清玄引用“书到今生读已迟”的古诗意在说明天赋的重要性,此生再如何努力读书都不会有大的效果。
B.林清玄引用张潮的话,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很形象地说出了他的成长环境与他的创作的关系,也说出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
C.林清玄举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全世界都向欲望倾斜,人们失去了对事物真实价值的判断能力。
D.林清玄认为,要达到仙与俗的平衡,需要心灵的寄托,因此文学是必不可少的。

E.林清玄所说的“心美一切皆美”的含意是一个人心美了,他就可以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一切,因此,一切都会美起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女书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符号系统。女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载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彰显着瑶族女性的精神魅力。女书可以说是当时瑶族女性心理需求的一面镜子
就女书而言,它产生和流行于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乡。江永是瑶族集结地。从地理环境看,女书所流行的地区极为闭塞,交通极为不便,千百年来与外界沟通只有一条南北官道。这里历来重农耕、轻商贾,属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山区小农经济,较少与外界有社交往来。女人多数从小裹脚,主要持家和做女红,不得与除父亲兄弟之外的男人接触,一生之中不能随意参与男性社会的活动。江永虽地处偏僻,却深受汉文化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女性地位低下,无法进学堂,不能识字学画,无法作诗撰文。狭小的生活空间和单调的生活形式无疑压制着女性情感,使女性内心处于一种强烈的不平衡状态。可以说,正是这样的挫折情景激发起了当地女性创作女书的定向行为。
当然,相对于中原地区妇女,江永瑶族女性还是比较自由的,她们有专属自己的节日和活动。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当地女性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表达,女性群体表现出了对交流媒介的更强烈期望。可她们无权进学堂识字,男人们又不会教女人学字。尽管汉字随处可见,随手可持,女性却无人能识,无人能写。对文字的需要是当地女性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存条件的一种稳定要求,为她们从内部不平衡状态转向内部平衡状态提供了强大驱力,是女书产生的基本动力。瑶族的文化习俗特色及广泛使用的汉字等又为女性创造女书提供了外部条件。
尤其重要的是,江永瑶族原本由母系氏族社会演化而来,女性骨子里有着平等、改变和引导的力量。她们认识到客观现实不可能满足自身使用文字的需要,于是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长期对汉字和本地语言的摸索、分析中,不断发现、总结、创造。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产生了。韦庆媛从社会学角度指出,女书是江永女性对汉字反叛心理的表现。其实,从更深远的意义说,女书是对男性社会的反叛,是女性试图控制生活、进入社会的愿望象征。
在女书流传地区,许多瑶族女性以女书为媒介,写结交老同书,给老同写信,表达对老同的情义,并写成书存在身边,伴随终生。女书也成为女性之间交往的信物。她们得心应手地运用女书,进行社交活动,以达到以书会友、以书结盟的目标。女书是一种黏合剂,使瑶族女性的交往在老同这种民间社团里超越了时空,得以升华。她们在用女书构建的精神王国里,相互关怀、爱护、尊重,惺惺相惜,表达伤感、悲痛、绝望和欢乐、高兴、愉悦等。女书,让处于孤独、焦虑中的女性找到了需求的满足和心理的归属。而且,在女书流传的地区,谁的女书学得多、写得好,谁就能结交更多的朋友,就能得到朋友更多的尊敬,女书成为女性获得尊重的资本。可以说,女书的出现给当时的女性提供了一处身体、心理、精神得以屏护的安全场所,一处可以表达、宣泄情绪情感的自由空间,一处能获得他人关心、爱护、尊重的理想园地。
节选自《女书:瑶族女性心理需求的一面镜子》
下列对“女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书是产生和流行于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乡瑶族集结地区的专属于女性的特殊文字载体。
B.女书是瑶族女性在长期对汉字和本地语言的摸索、分析中,不断发现、总结、创造出来的女性文字符号系统。
C.女书体现了女性对男性社会的反叛,象征着女性试图控制自己的生活,进入主流社会的愿望。
D.在女书流传地区,女书是女性的重要交际媒介,也是构建她们精神世界的重要工具。

下列对“女书可以说是当时瑶族女性心理需求的一面镜子”这句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江永地区狭小的生活空间和单调的生活形式压制着女性情感,使女性内心处于一种强烈的不平衡状态,激发起了当地女性创作女书的定向行为。
B.女书反映了江永瑶族女性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表达的强烈期望。
C.女书是江永女性对汉字反叛心理的表现,显示了江永女性骨子里的平等、改变和引导力量。
D.江永地区深受汉文化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女性地位低下,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感,只有女书给她们提供了一处身体、心理、精神得以屏护的安全场所。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江永地区闭塞的环境、自给自足的山区小农经济以及与外界交流的困难造成当地女性地位低下,无法进入学堂。
B.江永瑶族女性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为女书的产生提供了保证,催发了女书的产生。
C.瑶族的文化习俗特色,以及当地女性广泛使用汉字成为江永女性创造女书的外部条件。
D.在女书流传地区,瑶族女性以女书为媒介,进行社交活动,以书为友,以书结盟,并能通过老同这种民间社团结交女性圈子以外的人,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从东汉未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统一以前,长期分裂动荡,中国境内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的融合,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唐人的精神生活展开在一个较之秦汉时期内涵要繁富得多的背景之上。唐帝国经济的繁荣,国力的上升,文化的昌盛,对儒释道三教以及各学派采取兼包并容的政策,这一切又使唐人的精神生活处在相对自由活跃的状态,可以多方面吸取,自由发展,因而唐人精神活动的天地是广阔的,精神生活内容空前丰富。
唐代是一个健康的、富有活力的时代,特别是唐前期,主导面是积极向上的。唐诗则反映了唐代人的总体风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的事功精神,“济苍生,安黎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登高丘,望远海”、“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的广阔胸襟,“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豪气与热情,这些,作为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主调,在唐诗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唐诗中李白式的对权贵的蔑视和傲岸,杜甫式的对国家和人民的忧念,王维、孟浩然式的希企隐逸、爱好自然,岑参、高适式的负气横行、向往边疆,乃至像“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那种旅食京华的辛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那种游子恋母心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那种告老回乡的感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种科场获胜后的狂态.“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那种新婚的羞涩,“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那种宫女失宠的哀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种苦恋,“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那种宗教情绪,无不一一呈露,情态毕肖。
(摘自余恕诚著《唐诗风貌》)
对唐诗繁荣的社会基础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代对儒释道三教以及各学派采取的兼包并容的政策。
B.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代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经济繁荣、国力上升、文化昌盛。
C.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人的精神生活天地广阔、内容丰富。
D.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人的精神文化内涵繁富和精神生活、自由活跃。

对唐诗总体风貌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事功精神、崇高理想、广阔胸怀、热情豪气。
B.重视事功、富有理想、胸怀开阔、热情豪迈。
C.积极勇敢、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热情奔放。
D.积极主导、健康主调、自由活跃、热情奔放。

根据你自己对所读唐诗的体会,结合本文的观点,你认为以下推导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唐诗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怀现实、参与政治的热情。
B.唐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唐人的诗句就较少伪饰和拘束。
C.唐诗既继承了古体诗,又创造了律诗和绝句,从而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
D.唐诗对儒释道三教的兼容与吸收,使得后代诗歌非常富有哲理的意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棋杀
亦农
镇不大,有一方姓人家。方家世代行医,闻名方圆百里。当家主事方虚竹身有两绝:一是他的中医奇技,二是他的围棋绝艺。方虚竹十岁坐堂,望、闻、问、切,俨然大家气度,“中医神童”的美誉就此传开。其父方行之,嗜棋。方虚竹自小耳闻目染,胸中渐有丘壑。十一岁那年,其父与一位棋界高手弈战,陷入危境,方虚竹在旁按捺不住,抬手应招,黑白势转,刹那间胜负易主。棋界高手连连称方虚竹为棋界奇才,将来必有大作为。方行之七十岁上无疾而终,死前交给方虚竹两件东西,一本《中华药典》,一本《围棋廿四局谱》。自此,方虚竹常左手持药典,右手持棋谱,浸淫阅读,竟把药理与棋道融会贯通,技艺不知不觉中更上一层楼。
公元一九三九年,日本人侵略至禹镇。仅一日一夜,街上尸横遍地,血流成河。鬼子队长小林雄二粗通中国文化,尤其偏爱围棋。闻知方虚竹大名,遂带人闯入方家大院。面对日本人明晃晃的军刀,方虚竹坦然迎之。他明白小林雄二来意后微微一笑说:“观汝气色,正患重疾,不治二日内将亡。”
小林雄二大惊,眉眼一转说:“那就请神医为我诊治。”方虚竹转身在药房拈拈点点,稍顷拿出一包中药。小林雄二斜眼方虚竹问:“我杀禹镇百姓无数,你不会借机毒杀我吧?”
方虚竹凛然道:“在方某眼中,此刻你只是一位病人,岂有医生害病人之理?”
小林雄二哈哈狂笑说:“果真不是凡人,念你为本队长治病之功,《中华药典》我不要了,但那本《围棋廿四局谱》,你必须交出。”
方虚竹说:“《围棋廿四局谱》乃家父临终所赐,不敢轻易送人。我这里摆一简单棋局,你若能破,明日则拱手相送。”
小林雄二对于围棋自视甚高,就点头应允。方虚竹遂摆一棋局,让小林雄二回去思谋对局,约他第二天再见。小林雄二率人告退,方虚竹也不送,只望着他们的背影轻轻一笑。方夫人近前说:“如果那小林雄二破了你的棋局,当真要送他那本家传棋书吗?”
方虚竹正色道:“日寇杀我同胞,淫我姐妹,身为医生吾不能用药杀他,凭此棋局亦可报我国仇家恨。”
方夫人不解。方虚竹又道:“小林雄二之伤,乃猛力撞击下阴、气血淤集所致,服此药后宜静心固气,二日可痊愈。但其服药之后,将观吾棋局,那局棋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吾看其本性,若苦思冥想不得破解之法,必暴怒,怒则伤神,神伤则气散,气散则必死。”
次日,小林雄二没有如约重返方家,却有一队鬼子兵持枪来抓方虚竹,只见方家大门紧锁,门上贴一条幅,字迹遒劲有力,上书:棋杀小林雄二。落款方虚竹。(选自《亦农小小说选集》)
请概括总结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开端:②发展:
③高潮:④结局:
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方虚竹在大门上贴着落款的“棋杀小林雄二”条幅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方虚竹这一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善良的拯救
曾颖
从火热的公交车站跨上空调车的那一瞬,胥富感觉一股森森的凉气。这些凉气,来自汽车上方的通气管道,也来自车上乘客们的眼睛。
照说胥富是不该上这辆空调车的,因为这车的票价比别的公交车贵出一元钱。那一元钱,可以买将近两斤糙米再加几钱盐巴,足够他吃上一天。
但今天,他决定要上而且坚决地要上,因为他今天要做一件大事情,他觉得自己这辈子很难得做一次大事情,总应该选一辆对得起这件大事的漂亮车才行。于是,他选了一辆最漂亮的空调车。为此,他在车站上足足多晒了十分钟。
售票员卖完票后,很不耐烦地说:“往后站,往后站!”
胥富不知道是自己身上的旧工作服还是自己被太阳晒得泛着黑色油光的脸惹售票员不舒服了。他恨恨然地咬咬牙,但想到他即将要做的大事,他又忍住了,只下意识地捂紧身上的黄挎包。
这时,身后一个脆脆的声音喊:“叔叔。”
胥富没是理睬,这个城市里没人会这样喊他。
“叔叔!”
又一声,还是脆脆的。
胥富回头,看到一个大约十岁的小女孩正冲自己笑。
“你的脚上有伤,来坐吧!”小女孩发出邀请。
胥富仔细看看小女孩的眼睛,那清澈的眼睛里没有半分奸猾,他又看看小女孩让出的半个位子,那上面也没有口水或泡泡糖之类的东西。
小女孩指指自己的脚,说:“我的脚也有伤,只能让你半个位子了。”
胥富看着她的脸,禁不住想哭。但一个大男人在公交车上在一个小女孩面前哭实在是不光彩的事,于是,他咬住牙,对女孩说:“叔不累,你坐。”
“可你的伤口还在化脓啊,你来坐吧!”
女孩伸手拉他,她的手嫩嫩的,胖胖的。这使他想起自己的女儿的手,细细的,黑黑的。一晃已经三年没有看到她了,不知道是不是胖了一些。
他坐下。周围有人开始捂鼻子。女孩问:“叔叔,你的腿是怎么受伤的?”
“钢筋扎的,在工地上。”
“我的伤是滑滑板摔的。对了,你怎么没医?”
“没钱,包工头已经八个月没发工资了。他……跑了。”
“那……你就这么拖着?”
“不,我涂了药的,你看,那黄色的就是,壁虎酒,可管用了,我们伤风感冒蚊虫叮咬都用它。”
“可是已经化脓了。”
“哦……那是脓吗?”
小女孩努力挤了挤身子,从背后把书包拎过来,取出两盒药,说:“这个送给你吧,我的伤快好了。我不想吃了。喏,再给你半瓶水,你别嫌我喝过,你快把药吃了吧,很快就不疼了。”
小女孩像个小老太太,在胥富眼里一片迷蒙地唠叨着。
胥富吃过药,只觉得心里凉乎乎的。
这时车到站了。女孩说:“叔叔,我要下车了,您走好。我妈妈说,无论是什么伤,都会好起来的,您保重。”
胥富点头,泪如雨下。
小女孩一瘸一拐下了车,车开了,胥富盯着她的身影消失在人群中,把手中的黄挎包抱得更紧。
车又静静地朝前开。
世界依旧在静静地运行着。
小女孩永远都不知道,胥富的黄挎包里装着三公斤炸药和七支雷管。她更不知道的是,困为她的几句胥富久未听过的亲切话语,使胥富放弃了干一件惊天大事的冲动。(选自《小小说·大智典》,有删节)
请说说你对“这些凉气,来自汽车上方的通气管道,也来自车上乘客们的眼睛”这句话的理解。
在小女孩让座时,胥富保持高度警惕,这说明了什么?
文章反复说胥富要干一件大事,请合理推断出这件大事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干这件事?
文章的题目是“善良的拯救”,为了突出小女孩的善良,作者除了正面描写小女孩对胥富的关心外,还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两处细节对此作以简要赏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