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铜表法》第八表中有如下规定:“……九、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十四、现行窃盗被捕,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佩欧岩下摔死。如为未适婚人,由长官酌
处笞刑,并责令赔偿损失。”该材料
A.体现了罗马法重罪轻罚的特点 | B.说明了罗马法严肃残酷的本质 |
C.显示了对私有财产的高度关注 | D.表现了对未成年人的适当保护 |
有学者指出:“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很容易被冠以赞美之词。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则往往……遭到严厉的谴责。”这种对义和团的评价模式也可用于
A.戊戌变法 | B.太平天国运动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
据《山东东昌府馆陶县志》载:清中叶“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大布(俗称粗布)一种输出境外,远销晋省。夏麦秋粮,每值丰收,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输出物之大宗。”此记载反映出当地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对外贸易发达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④ |
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A.鸦片战争 | B.义和团运动 |
C.太平天国运动 | D.辛亥革命 |
揭贴、口号等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具有显明的时代气息。下列揭贴、口号与事件搭配不符合史实的是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一五四运动 |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辛亥革命 |
C.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甲午战争 |
D.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 |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是为了
A.打开市场 | B.传播宗教 | C.倾销鸦片 | D.输出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