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经济结构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根据下面的鲁尔区产值结构图(图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各题。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的显著变化是
A.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
B.园艺业比重增大 |
C.重工业比重下降,轻工业比重上升 |
D.钢铁工业比重上升,化学工业比重下降 |
调整后鲁尔区的炼铁厂集中到西部,有的炼铁高炉还建到了荷兰海边,主要原因是
A.盛行风会将烟尘吹向海洋,减轻大气污染 |
B.靠近鹿特丹港及莱茵河,降低运费 |
C.可将铁矿石炼铁后的废渣提供给荷兰填海造陆及作建筑材料 |
D.炼铁需要大量冷却水,西部水源丰富 |
下图为某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该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集中区由市中心向外依次是
A.商业及公共服务、住宅、工业 | B.住宅、商业及公共服务、工业 |
C.商业及公共服务、工业、住宅 | D.住宅、工业、商业及公共服务 |
距市中心4千米附近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政策、劳动力 | B.市场、劳动力 |
C.地价、市场 | D.政策、地价 |
根据所学人口迁移知识,回答下列各题。下列人口移动与其主要影响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A.山东人历史时期“闯关东”——政策原因 |
B.解放初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经济原因 |
C.利比亚人们大量外迁——宗教原因 |
D.美国老年退休人口迁往南部的“阳光地带”——环境因素 |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影响有
①使我国环境承载力明显变大 ②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 ③部分农村出现“空巢老人” ④加剧了西部地区环境的破坏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③ |
下图为四种人口增长模式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分别为
A.甲和乙 | B.乙和丁 |
C.丙和丁 | D.乙和丙 |
造成乙类型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主要因素有
①需要多生子女帮助从事农业生产 ②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高 ③医疗卫生事业进步 ④人们受教育水平高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相比较,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各题。
0—14岁比重 |
15—64岁比重 |
65岁以上比重 |
|
全国 |
-6.29% |
4.38% |
1.91% |
甲省区 |
-7.28% |
6.58% |
0.7% |
该数据反映我国
A.人口增长加快 | B.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
C.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 D.劳动力仍较充足 |
甲省区最可能是
A.广西 | B.广东 | C.河南 | D.江西 |
下图为“我国1970~2010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回答下列各题。关于1970~2000年间人口变化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出生率基本保持不变,死亡率不断下降,自然增长率也不断下降 |
B.人口增长模式完成了高高低特征向三低特征的过渡和转变 |
C.1975~1985年期间,我国人口数量先增后降 |
D.1985~2000年人口变化显示了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 |
根据2000年~2010年间人口变化特点,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
B.仍面临着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带来的问题 |
C.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 |
D.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与我国的“民工流”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