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林清玄《生命的化妆》一文。
(1)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2)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3)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4) 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5)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6)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7)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8)“不对的” ,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9) 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10)我为了这位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11)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在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12)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选自《时文精粹》)联系上下文,揣摩第(1)、(9)段中加点词语“化妆”的具体含义。
①以化妆闻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生命的化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的认识经历了:
好 |
奇 |
轻 |
视 |
→ |
|
|
|
|
→ |
感 |
叹 |
→ |
|
|
→ |
惭 |
愧 |
→ |
|
|
的过程。 |
“我”最初对化妆的观点是什么?后来“我”为什么会“深为我最初对化妆的观点感到惭愧”?
第(5)段中说“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的,竟是自然”,第(8)段中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两项: ( ) (1分 )
A.化妆师认为最低层次的化妆扭曲了人的个性,而拙劣的文章也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 |
B.第(5)段中“我”“刮目相看”的原因是:听了化妆师的叙述后,“我”对化妆和化妆师有了新的认识。 |
C.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和营养,可以改变体质,进而改变气质。 |
D.从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体悟到,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是从内在里改革。 |
E.全文以“我“对化妆认识为线索,突出了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这一主题。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下面题目。
不给自己任何借口
①她是个不幸的孩子,19岁那年,正当步入人生花季和芭蕾舞台生涯巅峰之际,却意外地发觉自己双眼模糊,后被诊断为视网膜脱落。
②经过家人的劝说,她接受了手术,可结果是她仍然无法恢复正常视力。医生建议她卧床一年,叮嘱她不能练习抬腿绷脚尖,不能扭头,同时需要控制脸部表情,才能达到调养效果。
③她心急如焚,跳芭蕾舞的人都知道:芭蕾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晓,三天不练观众明白。她明白一年不练,在芭蕾艺术里等待她的是一条死亡之路。
④她苦苦哀求,丈夫只得辞去工作,陪伴在她身边。每天,她让丈夫的手指替代脚尖,在自己的胳膊上表演古典芭蕾剧目。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虽然不曾舞蹈,但她内心的那份感觉却真实地存在。
⑤一年以后,她重新登上舞台,一下子就找到了久违的自己。她手持纱巾,翩翩起舞,尽情出演了《吉赛尔》《天鹕湖》《胡桃夹子》《海盗》《卡门》等经典芭蕾舞剧。凭着精湛的舞技,她获得了鲜花和掌声,受到人们的好评。
⑥表演事业蒸蒸日上,可她的视力却一天天衰弱。不久,她仅有的一只眼睛视力也模糊了,丈夫劝她放弃芭蕾,可倔强的她又选择了双人舞。因为在双人舞舞段中,一般规则是由男演员来引导女演员。在舞台上,她的舞伴都是精确定位,引导着她婀娜多姿的舞步,而台下的观众根本不会觉察到舞台上的她视力有问题。
⑦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用自己的坚持和激情燃烧了半个世纪。她呕心沥血打造出的古巴国家芭蕾舞团,成为世界十大顶尖芭蕾舞团之一。她就是赫赫有名的阿隆索。2010年7月9日,这位著名古典舞演员摘取了西班牙巴勃罗艺术大奖。
⑧当媒体曝光她双目失明的事实时,她再度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奇人,每当记者好奇地追问“为什么双目失明还能取得如此佳绩”时,阿隆索总会淡淡一笑:“不给自己任何借口,将借口踩在脚下,翩翩起舞,也就一路走到了今天……”
⑨不给自己任何借口!一个人如果能秉持这种信念,就能斩断后路,不断超越自己,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读者》2011年5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④段中的划线句子属于描写,体现了阿隆索的性格特点。
请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她明白一年不练,在芭蕾艺术里等待她的是一条死亡之路
(2)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用自己的坚持和激情燃烧了半个世纪。细读第①段,并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阿隆索被诊断为视网膜脱落时的心理活动。
文段5中,再次登上舞台演出的阿隆索为什么能“一下子就找到了久违的自己”?2分
请联系实际,说说第⑧段中划线句子给你的启示。
阅读《说绍兴》,回答下面问题
说绍兴
绍兴这座城市,仿佛是名家笔下的一幅水墨画。斑驳的青瓦白墙有些岁月了,但墙头的树枝爆出了可爱的新绿;旧石桥与乌篷船分明很有沧桑感,但老店里的茶是新茶,陈年的“女儿红”更令人心醉。
我去过绍兴三五次了,却总是看不够。我觉得绍兴有两大看点,一是名人古迹,悠悠历史勾起游客诸多游兴;二是湖光山色与小桥古镇,让人在心旷神怡中浮想联翩。
绍兴最出名的古迹是“兰亭”。书法是中国人的创造,古往今来好书法者不计其数,但只有王羲之才配得上“书圣”的桂冠。右军祠、流觞亭、鹅池都是讲王羲之挥毫的。王羲之当年与40多位文朋书友在流觞曲水处吟酒赋诗,何等意气风发,于是便有了千古流传的《兰亭集序》。绍兴第二处古迹是“沈园”。这座江南小园虽比不上姑苏园林丰姿精雅,但也古意盎然,有几分苏式园林的韵味。宋代大诗人陆游因母亲不喜妻子唐婉,被迫分手,恩爱伉俪各自飞,偶尔在沈园一见,陆放翁触景生情中写下《钗头凤》,唐婉和词后而忧郁病逝。今日沈园成了有情人的伤心地。绍兴第三古迹是“青藤书屋”。徐文长是“文学畸人”,才华高绝,聪颖过人,长于书画。清代大书画家郑板桥居然宁愿在徐文长门下当走狗,可见徐文长艺术魅力四射,可惜他身世很凄苦。我在“青藤书屋”里泡一杯茶,可以看到一个景致清幽的小竹园,多少物是人非,令人嗟叹不已。
绍兴名人古迹还有很多,大禹陵景区、王阳明墓、蔡元培故里、鲁迅故居与“三味书屋”,都很有看头。参观完了,去“咸亨酒店”喝酒剥茴香豆,享受一下绍兴人的生活乐趣。
①东湖仿佛是精致的天然盆景。②东湖还有稷寿楼、霞川桥可赏玩。③湖中有陶公洞、仙桃洞、揽越亭、碧容亭、静趣亭、白玉长堤。④我那年游东湖是初夏,乘乌篷船入湖,只见湖清如镜,峭壁投影,待小舟入洞,顿时阴凉无比,不由悄声耳语,引得回音震荡,众人大喊妙哉!⑤绍兴的湖光山色最美的是东湖。山有吼山,其形如狗,故又名狗山。其山以石取胜,有石亭、石碑、石柱、石栏、石洞、石桥、石阶、石墙、石坊……待到桃花盛开时,艳红一片,好景致也。
绍兴下属有诸暨、嵊州、上虞、新昌,四处皆妙不可言。诸暨乃西施故里,以五泄最为有名;嵊州有百丈飞瀑;上虞有曹娥孝女庙;最吸引人的新昌大佛寺,香火袅袅不绝,其佛建于南北朝,比乐山大佛还早了200多年。穿岩十九峰峰峰斗奇,可近玩亦可远观也。题文章分别从——和———两个方面介绍古城绍兴。
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东湖仿佛是精致的天然盆景。()
(2)其佛建于南北朝,比乐山大佛还早了200多年。()画线部分的五句话排列顺序混乱,请重新排列(填序号)
文章既是写绍兴,又为何在结尾介绍其他古镇?
阅读《不能让流言牵着鼻子走》,回答下面问题
不能让留言牵着鼻子走
①前不久,“中国脐橙之乡”湖北省秭归县的朋友来访,忧心忡忡地谈及脐橙的销售问题。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说:“一个手机短信让全国的桔子卖不动,我们担心桔子的命运会在脐橙身上重演。产品品质再好也经不起流言的冲击,媒体得帮帮我们呀!”
②这些年来,因谣言、流言广为流传而给某个产业造成严重损害的事件,屡有发生。比如,曾有媒体报道,中国啤酒厂家在生产啤酒时为了去除沉淀物而大量使用甲醛。这个说法迅速传往境外,导致大量中国啤酒被国外商家退货。尽管后来的检测证明,许多中国啤酒根本不含甲醛,即便含有甲醛,含量也远低于国家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甚至低于天然食品中的含量,但巨大的损失已经无可挽回。另一起类似事件是关于香蕉的,先是说“催熟香蕉有毒”,后来又传出香蕉中含有“疑似SARS病毒”,一时间人们谈蕉色变,香蕉无人问津,蕉农血本无归,光是海南一个省的损失就超过5000万元。
③一再发生的谣言流传导致巨大损失的事件说明,在信息化时代,“三人成虎”的效应被现代传媒手段急剧放大了。一个并不准确的消息,甚至十分荒谬的谣言,借助于手机和网络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遍全国,传遍海内外,给相关产业造成巨大损害乃至毁灭性打击,对此我们不能不加以重视,并切实寻求对策。
④先是要加强平时的监管。广大公众和消费者之所以对谣言、流言采取“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产品的确存在质量问题。如果把平时的监管抓紧抓好,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谣言、流言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市场。
⑤其次是建立应急机制。突发性事件和谣言流言往往骤然降临,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建立应急机制,始终紧绷应对突发性事件这根弦,力争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拿出对策,利用多种传媒手段“切断”谣言,把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比如,去年的香蕉风波出现后,海南省政府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一方面在媒体上澄清谣言,一方面安排冷库敞开大门接纳香蕉,100多万元财政资金及时补贴运输车辆,有效地减少了损失。
⑥此外,还要追查谣言源头。对社会危害严重的传言,必须追究源头,依法惩治,这是减少谣言流传的最好方法。连续几起谣言传播的事件并未受到追究,这显然不利于从源头上堵住或减少谣言。
⑦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要坚持公开透明,提高政府公信力,否则即使应对及时、手段齐备,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总之,在信息化时代应对“传言危机”,必须学会运用信息化策略和科学的危机处理方法,及时主动地加以处置,而不能被谣言流言牵着鼻子走。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对待谣言流传,作者提出了哪些对策?
举“啤酒”、“香蕉”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细读文章,说一说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两角钱》,回答下面问题
①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才想到那天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往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
②我寄了一摞子信,最后算邮费,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还差两角钱。我只好掏出一张100元的票子,请柜台里的邮局服务员找。她没有伸手接,望了望我,面色不大好看。为了两角钱要找100元的零头,这确实够麻烦的,难怪服务员不大乐意。
③我下意识弯腰又翻裤兜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子的目光相撞。十四五岁的样子,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不用说,也是工地上的民工,跟着大人们一起来寄钱。我发现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冲我似笑非笑的样子,有些怪怪的。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更让我感到奇怪。
④没有,裤袋也翻遍了,确实找不出两角钱。我只好把那张100元的票子又递了上去,服务员还是没有接,说了句:“你再找找,就差两角钱呀。”可我确实没有啊,我有些气,和那位服务员差点吵起来。
⑤这时候,我的衣角被轻轻地拉了一下,回头一看,是那个小民工,我看见他的手从裤袋里掏了出来,手心里攥着两角钱:“我这里有两角钱。”说完这话,他羞涩的脸红了。我接过钱,还带有他手心的温热,虽然只是两角钱,也是他的血汗钱。我谢了他。他微微地一笑,只是脸更有些发红了。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⑥接过两角钱,服务员的脸上呈现了笑容。邮戳在信件上欢快地响了起来。
⑦寄完信,我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破开了那100元的票子,有了足够的零钱。我又回到邮局里,我想如果那个孩子还在,应该把钱还给他。
⑧他还真的在那里,还站在柜台的角上。那些民工们还没有汇完钱,他在等着大人们一起回去。我向他走了过去,他看见了我,冲我笑了笑,因为有了那两角钱,我们成为了熟人,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
⑨走到他的身边,我突然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到他那样的笑,总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才会这样的开心。能够帮助人,尤其是帮助那个看起来比自己大或强的人,心里总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吧。我当时就这样想,干嘛要打破孩子这样美好的感觉呢?一句谢谢,比归还两角钱,也许更重要吧?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问了句:还没走呀?然后,我再次郑重地向他说了声:谢谢你啊!他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
⑩以后,我多次去过那家邮局,再也没有见到那个孩子,但我怎么也忘不了他。他让我时时提醒自己,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能够伸出手来去帮助他人,一定要伸出手去。不过。我有时总会想,没有还给孩子那两角钱,这样做到底对不对?文中多次描写小男孩的笑容,从这些描写中你能看出小男孩怎样的性格特点?
文章第③段的画线句刻画了小男孩当时怎样的心理?
“我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的原因是什么?
“两角钱”的经历给作者带来怎样的启示?
你认为作者没有还给孩子那两角钱的做法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芳草斜阳
轮子
①那个时候天空很高远,洁净而澄碧。很空灵,就像划过了一声小鸟的脆啼。大地辽阔,一马平川,远方还悠远地传扬着牧马人的歌声。
②那年我顶多五岁,一个不知烦恼忧闷的年龄。然而,令母亲忧虑的是,我竟不会说话。我非常想开口,可是,总像有什么堵住嗓子,无法出声。在苍茫的草原上,我就像一粒小黑点,整天无忧无虑、无声无息地玩耍着。一天,在大人们赶着羊群出去后,我独自一人离开帐篷,沿着一条小溪不知不觉地走远了。
③那是一条精灵似的美丽溪流。溪水清洌,水草柔美,溪中砾石粒粒可数,草原上的神灵——金灿灿的太阳,在我的脑门上方宁静地照耀着。溪水流向何处?亮晶晶的波光诱惑着我走向远方,溪水里的五彩石、小虾米早已让我忘掉了一切。
④后来,走得倦了,我上了一个山岗。极目远眺,这才发现迷失了我的家园、我的兄长和亲爱的母亲。一阵忧急,我流下泪来,喉咙里发出了哭音。我开始往回走,可是,先前并不在意的溪涧岔道已经让我茫无头绪。
⑤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岗,翻过了一个又一个坡岭,徒劳的奔徙逐渐击溃了我的意志。那天特别漫长,中午时分,我在饥饿、惊吓与疲倦中睡着了,在一个小山岗上。
⑥黄昏时分,我醒了过来,触眼的是芳草青青,斜阳凄迷。眼看雾霭降临,我一阵心悸,不自禁地在草原上狂奔不止:妈妈,你在哪里?哭声穿透草原上空,我相信母亲定会听见儿子的呼唤。砾石啃咬着我的脚趾,草秸划破了我的脚掌,所有的疼痛并不能阻止我的奔走,即使绊倒在地摔得头破血流,也阻止不了我奔向母亲。
⑦眼看斜阳一点点地退隐,我心急如焚,却又手足无措。我孤零零地站在一个小小的山坡上,一如一棵孤立无助的小草。柔风吹拂着我,余晖吻着我的泪水。我双眼望着太阳消隐的方向,惊心动魄、凄厉地喊出了“妈——妈——”。
⑧许多年以后,这一惊世骇俗的呼喊仍会穿透时空而来,让我的双眼情不自禁地爬上泪花。有谁能相信,一个从来未曾说话的小孩子,能在瞬间之内从心灵深处爆发出那声至热至切的呼喊!
⑨就在那声呼喊之后,奇迹出现了。母亲出现在数百米之外的一个小山上。那正是夕阳消隐的方向。斜阳把母亲的身影长长地打在草原上,母亲飘拂的长发、披散的衣襟、挥动的双手一瞬之间定格成了儿子永远的风景:芳草,你能报偿得了母亲的三春晖吗?斜阳一如母亲,将她毕生的精力与关爱,倾注于儿女……从那以后,我居然能很顺利地说话了。我相信,那是灵魂的力量。
⑩十年后,母亲去世了,再十年后,我流落到远方。当我每次回归家中,总要去看看母亲的坟茔。那个长满衰草的小小的沙滩,一如母亲风干的躯体,孤零零地守望着草原上一茬又一茬的芳草,一度又一度的斜阳……文章第①、②自然段的写景、叙事起到了什么作用?
一个从来不会说话的孩子在一次特殊经历后竟然能顺利说话了。作者从第四自然段开始,层层铺垫、层层深入,真实地描写了这一突变的几个过程。
⑴请概括叙述这几个过程。(每个过程的概括不得超过15字。)
⑵作者细致地描写了这一突变过程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第⑨自然段中“一瞬之间定格成了儿子永远的风景”,请用四个短语描绘出风景中的主体形象。
答:①长长的身影②
③④ 文章结尾划横线的语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作用是:
答:深刻含义是:本文饱含着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化用了唐朝诗人孟郊的一句著名的诗句,请写出这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