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雪地上的画
孟祥菊
①那是是我生命中最寒冷的一个冬天。由于工作失误,我给单位造成一笔不小的经济损失,做出适度赔偿之后,只好引咎辞职。这期间,与我相恋了整整两年的男友,也打着去外省读研的借口,与我分道扬镳。为了平复心情,我只身回到遥远的东北老家去疗伤。
②家中赋闲的日子,我每天除了读书就是看电视,再就是百无聊赖地睡大觉。看着我日渐消沉的瘦弱模样,上了年岁的父母虽然心疼,却不敢多说什么,只怕为我增忧伤。
③一个晴朗的冬日,我照例睡到自然醒。睁眼一看,外面竟然是白茫茫的一片。下雪了。我胡乱吃了几口饭,静静地走到户外去散心。乡村的雪景很美,整个山村都被一层纯净的银白色覆盖着,变得素雅而清爽。道路两侧落光了叶子的洋槐树上,零星地挂着一些小雪球,风儿一吹,便有细碎的小花瓣簌簌地落下来,俏皮地钻进路人脖颈。
④拐过那条熟悉的老街口,我来到村中央处一块狭长的开阔地。记忆中,这里是一片无人管辖的荒甸子,一年四季,臭气冲天。近几年,却在村支书的带领下,逐步将其开发成一个小型游乐场,供人们茶余饭后健身之用。
⑤大概是天冷的缘故,偌大的游乐场里只有几个孩子在热热闹闹地滚雪球,时高时低的笑声,震落了树上的片片积雪。忽然,我被东南角处的两个人影吸引了去,那显然是一对母子,都穿着厚厚的羽绒服,红色的,像燃烧在雪地里的两团火。走到近前,我看到年轻的女人蹲在地上,正耐心地教一个四、五岁的男孩子用树枝作画。纤尘不染的雪地上,清晰地映着男孩子做的画,那是一座有门窗的小房子,旁边还有一棵枝大粗壮的大树。男孩正在女人的指点下,哆嗦着右手在大树顶端涂着什么……
⑥女人见我走近,礼貌地站了起来,我也微笑着与她打了招呼,并连夸男孩的画画得好。男孩听到声音,抬头望了望我,露出一脸的木然,随后低头继续作画,一边画一边用不大清晰的口吻自言自语着:“小房子——我和妈妈——的家……”年轻的母亲对男孩的表达竖起大拇指,并俯身在男孩的额前轻轻地亲了一下,露出一脸的骄傲。
⑦趁着男孩画画的空当,我和女人攀谈起来。女人告诉我,她的儿子患有先天性脑瘤,吐字不清,走路不稳,医生预言,儿子最多活不过三年。讲到这里,女人看了看儿子,略带欣喜地继续说道:医生的话不能全信!今天就是我儿子五周岁的生日!你看他各种生命体征基本完好,不仅能用简单的语言与成人对话,还会独立走路,更主要的是他正变得越来越聪明,已经能够按照大人的指点,画出内容丰富的画来……女人一直在陶醉地讲述着,堆满细纹的脸上露出憧憬的模样。过了一会儿,男孩的画画完了,我终于认出,他胡乱涂抹的,是一轮残缺的太阳,参差的边缘处,居然透着浅浅的光芒……
⑧女人提醒男孩该回家吃药了,男孩机械地站起身来,露出一脸的痴笑,我忙说了句“祝你生日快乐”,并随手将左手腕部的一串平安珠送给了他。男孩囫囵着说了一句“谢——谢——”,然后乖巧地牵着母亲的手,簸着右脚,奋力朝着家的方向挪去。
⑨望着男孩残留在雪地上的画,我的内心猛地一颤。其实,男孩本身就是一轮不曾圆满的太阳,他却以微弱之光,驱走了年轻母亲心中的阴霾,并唤起一家人坦然面对生活的勇气。于是,属于他们的每个日子,才会在一种有望的等待中,变得愈发有了奔头……
⑩第二天一早,我欣然辞别父母,径直回到我跌倒过的城市去打拼。多年后,我终于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学识,完成了自身职业生涯的“三级跳”,并径直做到了总经理助理的位置。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而今,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与困难的时候,我的眼前总会映出脑瘤男孩雪地上留下的那轮残日,它虽不完满,也不耀眼,但发出的光和热,足以能够将我前行的路照亮……
《才智:才情斋版》2013年第8期 
按照地点的变化,梳理文章的情节:
                       ——户外看男孩雪地作画——                  
第七段:“他胡乱涂抹的,是一轮残缺的太阳,参差的边缘处,居然透着浅浅的光芒……”中的“居然”一词含义内容丰富,请分析。
请你赏析第八段中画线句子“男孩囫囵着说了一句“谢——谢——”,然后乖巧地牵着母亲的手,簸着右脚,奋力朝着家的方向挪去。”的表达效果。
阅读全文,说说见到那对母子前后,“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你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惊天“波舞”

①是什么让我们看到了闪烁的群星、翠绿的森林、鲜艳的花朵?是电磁波。是什么让我们在地球的赤道上听到了远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科学家的笑声,看到了他们的笑脸?也是电磁波。电磁波包围在我们四周,荡漾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充斥在宇宙的每一个角落。

②不仅如此,电磁波还在我们身体中颤动,在物体的内部颤动,在行星中颤动,在恒星中颤动。毫不夸张地说,宇宙的浩瀚就是电磁波的浩瀚,没有了电磁波,我们的世界将陷入沉沉的死寂中。

从能跳善舞和所释放能量大小的角度来评价,电磁波应该是我们这个物质世界里最具能量的杰出“舞蹈家”。尽管不同的电磁波有不同的“舞步跨度”,但整个电磁波家族成员的“飞舞”速度基本都是一样的,都是每小时近30万千米。为了保持整齐划一的家族整体速度,那些跳“小步舞”的成员,就拼命增加“飞舞次数”,相反,那些跳“大步舞”的成员,则主动减少自己的“飞舞次数”。物理学家把电磁波的“舞步跨度”叫做波长,把它们在一定时间里的“飞舞次数”叫做频率,他们喜欢用这两个物理参数来揭示电磁波家族里深藏的秘密。

④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家族中的两个成员,并认真欣赏欣赏它们的惊天“波舞”。

小步舞y射线大显神通

⑤γ射线几乎没有质量,速度接近光速,在所有已知的电磁波中,波长最短、频率最高、能量也最大,其能量是可见光能量的数百倍乃至上万倍!

⑥高能量加上强穿透力,使γ射线成为最令人望而生畏的恐怖射线。它可以瞬间轻松穿透人体,并与人体内细胞发生电离作用,电离产生的离子能侵蚀生命体内复杂的有机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和酶,导致人体内的正常化学过程受到干扰,严重的可以使细胞死亡。现代核武器中的“γ射线弹”就是一种以强γ射线为主要杀伤力量的核弹,其威力要比中子弹大得多,一枚“γ射线弹”如果在阿尔卑斯山上爆炸,其杀伤范围将波及整个欧洲南部,在此范围内暴露的生物会全部死亡。

⑦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γ射线能杀死正常细胞,也能杀死癌细胞,因此我们可以用γ射线作“放疗”,医治恶性肿瘤。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γ射线的穿透能力,在工业上用它作金属探伤,或检查金属板的厚度;在农业上用γ射线适当照射种子,能使农作物增产,还能增强某些作物的抗病能力。

大步舞红外线登场了

⑧红外线又称为热辐射线,简称热辐射。不仅太阳光中有红外线,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15℃)的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即使是冰和雪,因为它们的温度也远远高于绝对零度,所以也在不断地辐射红外线。换句话说,任何“热”的物体虽然不发光但都能辐射红外线。太阳所辐射出的能量中,约有50% 的能量是在红外线区域,而人体既能辐射也能吸收5~30微米的远红外光。

⑨不同物体辐射的红外线的波长和强度不同,利用灵敏的红外线探测器吸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然后用电子仪器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就可以察知被探测物体的特征。利用红外线遥感技术,还可以在飞机或卫星上勘测地热、寻找水源、监测森林火情等。日常工作中,红外线还有很多妙用:消防员可以看到浓烟内发生的情况,司机可以在黑夜安全地驾驶,工兵可以很容易检测到地雷……

⑩红外线显著的作用是热作用,因为容易被物体吸收,转化为物体的内能,可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体,烘干油漆和谷物。利用宇宙中星体发射的红外波段来研究宇宙世界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红外天文学正在成为天文学的最重要领域之一。至今探测到的红外源包括太阳系天体、恒星、电离氢区、分子云、行星状星云、星际尘埃、类星体等。

⑪电磁波家族从γ射线、x射线到紫外线、红外线乃至于微波、无线电波等,可谓“人才济济”,神通广大。科学家们至今仍在努力寻找其他家族成员,相信不远的将来,无处不在的电磁波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加炫目的惊天“波舞”。

(1)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选文第⑥段画线句除了作诠释,还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概括出y射线在不同领域中益于人类的应用价值。

(4)作为“流浪地球”中的一员,如果想在茫茫宇宙为人类重新寻找一个家,你可以借助电磁波家族中哪个成员实现这个愿望?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说说推测的依据。

(5)根据说明文语言特点,选出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  

A.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电磁波“能跳善舞”和最具能量的特点。

B.选文第⑤段加点词“已知”限制并强调了Y射线是目前已发现的电磁波中波长最短、频率最高、能量最大的射线,体现出语言准确严密。

C选文第⑧段画线句中“约”字表不确定,说明太阳所辐射出的能量中,在红外线区域的估计有50%表达准确严密。

D.选文第⑩段画线句中的“之一”,准确说明红外天文学正在成为天文学的最重要领域中的唯一一个。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遇见“海绵青年”

①有一次我度假归来的路上,在机场听到航班取消的广播。午夜时分,一场大雨从天而降,雨点儿密集地打在玻璃幕墙上,很快遮住了我的视线,候机大厅空荡荡的,我打开手机APP,看看有没有能把我捎回北京的顺风车。

②很快,一辆商务车飞驰而来,一个相貌端正的年轻人走下车,麻利地帮我把行李放到后备箱。我上车,只顾低着头回复刚刚涌入的各种信息。一段语音之后,突然听见车主问:“您是做杂志的?我听见您在说编辑和选题,能咨询您一件事吗?”我抬起头,从后视镜看过去,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等着我回答,一绺儿湿漉漉的头发温顺地贴在额头上。“有什么事吗?”“我前一阵在街上玩滑板,正好碰见一个杂志社在拍服装片,看我玩得不错,让我入镜拍了一组照片。后来他们也没给我寄杂志,但我挺想要照片的,我该找谁啊?

③我耐心地给他讲了如何按版权页找到責任编輯之类的,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聊了起来。很快我勾勒出一个青年的行业背景:就职于一家国际化生产企业,经常穿梭于北京和天津开发区,顺路做个顺风车车主,一路上也不至于很枯燥。

④我还听到一个传奇的故事。他从小就是体育特长生,甚至打进了职业赛,但因意外受伤退役,然后发现自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在没想好之前,他手头刚好有车,就注册了网上顺风车的车主,也不是为了赚钱,第一是不想在家宅着瞎想,第二是想看看其他人都是怎么生活的。

⑤他说:“你知道吗?我有一次晚上在一个写字楼下接到了一个乘客,很显然是刚刚加完班回家。路不近,他上车就开始继续电话会议,我听他有条不紊地安排公司里的各种事,突然觉得我也想变成这样的人,我觉得这样才是勤奋正直的精神。”

⑥“后来我每次晚上开到那儿附近,都特意绕一会儿,希望能再次接到他。可惜,再也没有遇见过。他可能并不知道他无意中是如何影响了一个人。”

⑦“然后你就去了现在这家公司吗?”

⑧“这又是另一个故事﹣我捡了一个乘客丢在车上的行李箱,行李箱里有他的电脑和很多现金,而电脑里有重要资料。我开了50公里返回去还给了他,也没要他的红包。那个客人感动之余,问我要不要去他公司上班……”

⑨“我当时已经觉得自己需要进入一个正规的体系里体验一下,就答应了。从高层的司机和私人助理做起,这下子能近距离观察成功人士们都怎么说怎么做了。而且我周末在开发区继续开顺风车,带那些企业的海外技术人员去頤和园、长城,两年下来英语口语彻底练出来了,所以也开始做一些外貿业务……”

⑩我记得我当时就说出了“连接能力”这个词。我认为他是一个有连接能力的人,无论处境如何,他是一个可以通过与他人沟通进行自我升级的人。

⑪他说他对很多行业都有兴趣,每一个上车的乘客,他都会判断对方的职业,然后选一个话题来沟通了解。我问他:“你如何判断你的信息源是正确的?或者是相对专业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给你很好的答案。”他说:“我不会直接问,但我可以看他的兴趣,和他讨论一个热门话题。多问几个人,如果大家的答案不会相去甚远,我就觉得这应该是这个行业应该有的气质。那么我就大概知道我应该朝着哪个方向使劲了。”接着他又说:“所以你没叫车之前我正在车里跟着英文广播练口语呢。”“所以?”“我想我的下一份工作可以是跑遍全世界的那种。”

⑫顺风车于他,是漫长旅途中每一个宝貴的相遇,是稍纵即逝的机缘,他就是个“海绵青年”,利用一切碎片的时间抓紧吸收着曾经被耽误掉的能量。人,一生大概会遇见55万个陌生人,要打破万分之一的概率,一个人才能坐到你身边。

(1)选文第④段有什么作用?

(2)结合语境,请为选文第⑥段中加点词语做赏析式批注。

后来我每次晚上开到那儿附近,都特意绕一会儿,希望能再次接到他。

(3)请简要概述“海绵青年”成为高层司机和私人助理的缘由。

(4)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选文标题新颖、耐人寻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特点,暗示主题,引发阅读兴趣。

B.选文第①段画线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急切的心情,为下文写“海绵青年”服务做铺垫。

C.选文第②段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表现了“海绵青年”正直腼腆、诚实可信的特点。

D.选文第⑦段由“我”的提问引出下文“海绵青年”的另一个故事,使行文流畅,情节紧凑。

(5)选文结尾段画线句从表达中心角度看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理由。

(6)选文中的“海绵青年”不断借助连接能力升级自己,请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类似的体验和感悟。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语言的力量

何冠军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之,轻视语言的力量,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 比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这必然消解群众的信任。语言的力量可见一斑。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⑥段有什么作用?

(4)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演讲、辩论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言之成理。

B.革命志士谭嗣同,面对屠刀,喊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言壮语。这段文字可以作为第③段的论据。

C.在沟通的过程中,如果轻视语言的力量,就一定会出现问题,轻则言不由衷、表意不明,重则造成误解、触发矛盾。

D.语言和行动关系密切: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

汪微橙

①小学二年纪时的班主任,是个不怒自威的退伍军人。平日里话不多,习惯用眼神制止并解决纷争与事端。

②对男生,他实行军事化管理。课间十分钟,其他班的男生疯的东倒西歪,我们班的男生则挺拔地站立着,有序的排队,轮流着立定跳远,玩得像上课一样规规矩矩又铿锵有力。

③对女生,他力推淑女教育。说话要不疾不徐,微笑要张弛有度;裙子要过膝,不许撩起下摆擦汗,不能光脚穿凉鞋;坐不能弯腰驼背,站不能含胸低头;课外少看电视多看书,每天练习毛笔字…

乡村的孩子平时散养惯了,一个个野的像泼洒一地的阳光,哪里收得住?一学期过去,没几个能真正坚持下来的。做的最好的,是和我们同班的他的女儿。我们既同情她的别无选择,又钦佩她的与众不同。她不是班上最漂亮的女孩,却自有一种说不出的美,眼中闪烁着看得见摸得着的柔软和善意。连最捣蛋的男生路过她身边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屏声敛气。

⑤多年后,在家乡的街头,她穿一袭蓝底白花的连衣裙,绾着低低的发髻,静静地站在那里。嘈杂如水,流到她身边,却自觉地绕道而行。有人和她打招呼,她轻轻地点头,微笑致意,温婉得既优雅高贵又接地气。

⑥原来,她被打磨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美,过去叫教养,现在叫气质。

⑦初一时的语文老师,是个有着慢条斯理智慧的老头儿,他惩戒我们的惯用伎俩是写检讨。检讨的标准直接照搬作文要求;文笔要好,感情要真,题材不限,风格却要自成一家,字数不能少于800,字迹要工整。

⑧有一回上课,他故意迟到了几分钟。不待他道歉并解释原因,台下一片亢奋叫喊:“写检讨!写检讨!写检讨!”他也不恼,乐呵呵地看着我们,眼里的宠溺能淹没掉每个人。

⑨从此,他再也没有让我们写过检讨,却要求大家把写检讨的标准落实到平时的日记中,日记不许胡乱应付“差事”,如果我们能保证质量,可以变“日记”为“周记”。算算,虽要求高了,但作业少了,我们欣然同意了。

⑩毕业后和同学们去看望他,说起这段往事,他笑:“小小少年是一块块璞玉,但雕琢要讲究方式和技巧。写检讨是假,练字练笔才是真。”然后他转过头,对我说:“你的字,有蝇头小楷的功底;你的周记,也最好看。”

⑪原来,我们最终学会的,是不要错过更好的自己。

⑫高二时的语文老师,是个忧郁的诗人。他为人低调又不羁,平时见他背影的机会比正面还要多。有一次上课讲诗歌的结构与特点,他找来了几本自己以前写的诗集。讲台上的他,眼神干净明亮,有一种未经世事的洁白,像正在做梦的少年。他一字字念,一句句写,一段段讲其间饱满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韵,以及写诗的心境和曾经沉睡的梦想。每到动情处,他的里中闪出一种是样的光彩,眼神比远方还远。

⑬课后很久,我心里仍蓬勃得静不下来。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它干净清洁,美好亲切,散发着梦想的味道。最难得的是,它离我这样近,一声轻唤足以叫醒我,而不只是远远地隔空感动我。

⑭后来,我开始偷偷写诗,不在乎写得好不好,不去想有没有用,也不在意是否有人懂,愿意写下去并能很好地写出来,对自己而言已经足够。

⑮原来,梦想是一种让你觉得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注释】①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

(1)阅读选文①~⑥段,完成下面表格。

段落

①~⑥

⑦~⑪

⑫~⑮

主要内容

小学班主任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帮助学生打磨气质。

A  

B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乡村的孩子平时散养惯了,一个个野得像泼洒一地的阳光,哪里收得住?

(3)选文第⑤段作者为什么细致描写小学班主任的女儿?

(4)选文第⑫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每到动情处,他的眼中闪出一种异样的光彩,眼神比远方还远。

(5)请分析选文第⑬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课后很久,我心里仍蓬勃得静不下来。

(6)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坐得住”方能“立得住”

吴储岐

①苏联科学家尤比契夫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摄影师给他拍照时,他开了句玩笑:“要照相不应该照脸,而应该照臀部。”一句话惹得哄堂大笑,但细细思索,大科学家这句玩笑有弦外之音:像他那样的科学家,屁股“坐得住”是成功的关键。可见,“坐得住”方能“立得住”。

②做学问讲究坐冷板凳。历史学家韩儒林曾有一联,上联便是“板凳坐得十年冷”,坐冷板凳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冷清、沉得下心境。司马迁历时14年,写成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李时珍呕心沥血近30年,成就《本草纲目》;小麦育种专家王辉40余年与土地为伴,为了看到麦子的“神在田野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大凡大学问家,无不有超常的定力。学问的天地,无边无际,行走在“无人区”和“高寒区”,只有持之以恒,沉稳务实,才能真正有所得。

③世事洞明皆学问,人行于世,做人做事也应讲究“坐得住”。李云鹤1956年在敦煌参加工作,长期从事古代壁画和彩塑的修复工作。他23岁进入洞窟修复壁画,一直做着除尘、灌胶、滚压、回帖等重复甚至有些枯燥的工作,使4000多平方米岌岌可危的精美壁画再露“花容月貌”。几十年来,李云鶴从一窍不通,到不断尝试、摸索、创新,再到技艺炉火纯青,多次开壁画修复先河,终成石窟类壁画修复界“一代宗师”。无论做哪个行业没有点钻研精神没有股子痴迷劲儿,恐怕很难有高境界的职业体验。一句话,只有那些“坐得住”的人,才能最终“立得住”。

④然而,在浮躁的当下,总有些人坐不住冷板凳。有不少人似乎对需要“孜孜以求”的事物缺乏耐心,总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有一些具体的表现,学东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不说了;还有一种人长着一颗“玻璃心”,稍遇困难、挫折便“鸣金收兵”,“咬咬牙坚持”“攥攥拳顶住”这样的狠劲基本看不到。最关键的是这些人没有内心的定力,别说“大器晚成”,就连“大器正常成”都等不了。

⑤对于这些屁股“滚烫”的人来说,最合适的就是坐坐冷板凳了。“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人无法选择怎么生,但可以选择如何活,当一些人沉浸于各种“成功学”“速成学”时,另一些人早已撸起袖子加油干;当一些人虚度光阴还在抱怨时运不济时,另一些人早已在“坐冷板凳”的修炼中“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⑥坐冷板凳不易,把冷板凳坐热更不易。很多时候,坐冷板凳不仅仅需要承受寂寞、忍耐冷清,更是与名利无缘,跟热闹无分,同淡泊清苦相随,有时甚至还得与委屈不公、冷落埋没相连。这不仅需要我们有超脱的心态、开阙的胸襟和沉稳的定力,还要对个人的名利放得下、看得透、想得通,方能把板凳坐热。

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路漫漫,不妨下点慢功夫,先谋“坐得住”,再取“立得住”,方能行得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开头写尤比契夫接受媒体采访的事,有什么作用?

(3)请简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4)选文③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结合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收获或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