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主要内容有: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二、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三、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四、要规范出访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五、要改进警卫工作,坚持有利于联系群众的原则,减少交通管制;六、要改进新闻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七、要严格文稿发表,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八、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
请运用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共中央“八项规定”的现实意义。
材料一: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放时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1)我们要树立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在哪些方面?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依据。
材料二:五千年文明看运城, 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文化运城”。最近,为了建设文化强市,我市依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展形式多样和卓有成效的群众文化活动。一改传统的“送文化”一元主体线性结构(从县→乡镇→村或县→街道→社区)为“文化走亲”(以互访形式在乡镇、企业、村、部队、街道、医院、社区、学校等不同区域间开展群众性的文化交流活动)的多元主体互动结构。开创了文化活力竞相迸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崭新局面。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文化走亲”活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启示。
《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推出的一部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其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各地美食生态,甫一上映,就受到观众的好评。
材料一:夏日早晨,云南香格里拉。在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藏族姑娘卓玛正在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老黄卖的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馒头。是陕北人冬天最爱吃的一种主食。糜子,又叫黍,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最主要的农作物。……(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安徽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温润的气候促成了人们恬淡保守的气质,也孕育出了特有的食物——毛豆腐……(第三集《转化的味道》)
秋日的清晨,在内地的湖南,稻田里的禾花开了,也到了苗族人制作腌鱼和腊肉的时节……(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烤炉上滋滋作响的肉夹馍饼,大铁锅里翻腾滚动的芋头炖肉,肌红脂白肉色鲜艳香气浓郁透明若纸的金华火腿……《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一部美食纪录片,更是一部人文纪录片,乡愁纪录片。它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特色食材,传达出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引起了天南海北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材料二:它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还有食物的演变过程,包括广袤的祖国山河。它虽是美食纪录片,但充满了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充满了浓浓的乡愁。
结合材料,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的道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十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战略构想
时间 |
战略构想 |
十六大 |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
十六届六中全会 |
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十七大 |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十七届六中全会 |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十八大 |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 |
(1)结合材料,用所学的文化知识,说明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需要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时代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3月4日,在全国第51个“学雷锋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已被誉为“当代雷锋”的郭明义命名的“郭明义爱心团队”回信,对他们服务社会、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的行为给予充分肯定,并向全国广大志愿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勉励他们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推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雷锋精神,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具有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气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在这一时期的突出表现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不断被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精神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民族和社会的价值是永恒的。
“门前的小河里有鱼,山上的林子里有鸟,青瓦白墙的祖屋冒着炊烟,邻家大伯的笑脸透着和善……”这是文人笔下对故乡的思念和儿时美好的回忆。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回不去的故乡”成为很多人的共同“乡愁”。山东省某地充分借鉴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的成功经验,把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并派专人深挖历史古韵,延续古风民俗,保持住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同时,依托已有的旧祠堂、古书院、大会堂建设村级文化综合阵地,打造农民精神家园,在身有所栖的同时心有所寄,做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该地是怎样做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
(2)城镇化建设必须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这一要求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