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三位同学在基督教堂里,见一神父在讲《圣经》。甲说:“宗教有助于提高道德修养,我们进去学习一下。”乙说:“宗教是精神鸦片,我们进去批判它。”丙说:“神父讲《圣经》是在搞封建迷信活动,全是一派胡言。”下列对三位同学的看法正确的是
A.甲正确地认识到宗教的本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
B.乙的做法指出了宗教的消极作用,值得提倡 |
C.丙看到了宗教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的共同点 |
D.乙指出了宗教的消极作用,但在宗教场所对宗教进行“批判”是错的 |
古人云:“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收兽,明年无兽。”上述材料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联系 |
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
C.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
D.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
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本质上说人类社会是
A.由神的意志支配的 | B.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
C.地理环境决定的 | D.人的意识“创造”的 |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各国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协议。这说明人类力图
A.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 B.改变自然界的客观性 |
C.创造和改变自然界的规律性 | D.主宰自然界的未来走向 |
在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综合素质的思想指导下,瑞安市部分高中组成“十校联谊体”,共同探讨教学、德育问题和分享教学资源,已经取得一定成效。这说明
A.人们的实践总是在正确意识指导下进行的 | B.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
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 D.有了意识指导的实践就能取得成功 |
有人听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A.主观能动性 | B.条件性 | C.客观物质性 | D.社会历史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