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注意保留原始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当前,过于依靠行政命令强制推动城镇化建设,而不尊重市场规律,盲目扩张工业园区,“被城市化”、“造城运动”时有出现。从乡村变为乡镇,小桥流水不见了;从瓦房变成了楼房,邻居不见了。这样的城镇化抹杀了记忆,割裂了传统,背离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结合材料,运用“政府权力行使的环节”相关知识,说明应如何推动“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场面城镇化建设?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 2010年8月7日23时许,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大量房屋损坏、人员伤亡。泥石流涌入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受灾地区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放在最突出位置,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科学的安排、更加有力的措施,争分夺秒抢救被困人员,千方百计做好抢险救援各项工作。把抢险救援作为当前的最重要工作,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材料二 2010年8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到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甘肃舟曲县灾区,察看灾情,指导救灾。温家宝总理作出明确指示。要求甘肃省和有关部门当前要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救人,组织群众避险,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妥善安排灾区群众的生活。
(1)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6分)
(2)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带领人民抗旱救灾的依据。(6分)

2010年5月11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义务是实现权利的基础,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前提。没有义务的权利只能是阶级特权,没有权利的 “义务”只能是阶级压迫和奴役,只有权利和义务的结合才是真正的人权。
⑴上述材料体现了《政治生活》的什么道理?(4分)
⑵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公民怎样才能更好的参与政治生活?(10分)

材料一“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预计超过50%。但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我们也面临一系列挑战,诸如怎样摆脱对土地资源的过度依赖,如何有效维护征地农民利益,城镇化人口以何种方式获得同等社会权益等。为此,“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相关指导意见。
材料二我国地域辽阔,受自然、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差异很大。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城镇密集地区,应提高区域首位城市的综合承栽能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大城市对中小城市以及中小城市、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模式;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应注重政府和市场相结合,构建以小城镇为重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下列“指导意见摘选”的经济学依据。(10分)

(2)上述材料是如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的?(10分)

(32分)社会公正既是一个古老恒久的话题,又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材料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社会是否公正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社会公正也呈现出不同的内涵。恩格斯曾精辟地指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者的公平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为据说它不公平……所以,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
材料二我国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凸显与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紧密相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一些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区域之间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较大等。总的说来,这是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成长中的烦恼”。
材料三社会公正的实质是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权利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每个人都能得到其所应得到的;各种义务由社会成员合理承担,每个人都应承担其所应承担的。
(1)从价值观角度说明“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的合理性。(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常识知识回答,我国应如何解决这些“成长中的烦恼”?(10分)
(3)结合材料三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要实现社会公正,国家和公民分别应该怎样做?(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据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显示,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1月,国际粮价大幅上涨15%,与一年前相比飙升29%,已逼近2008年“粮食危机”时创下的历史最高水平。
(1)图1、图2分别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两图所示现象之间有何联系?
(2)请运用经济常识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有何现实意义?
(3)请运用“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国际粮价的高涨对我国粮食价格的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