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回答问题°℃㎜。 
关于下图所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气温:甲>乙>丙;降水:甲<乙<丙 |
| B.周围山地环绕,地形以盆地为主 |
| C.一般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有的存在凌汛现象 |
| D.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
关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长期长是作物产量高的主要原因 |
| B.热量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 |
| C.平原面积广大,但粮食商品率低 |
| D.次生盐碱化是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
下图为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读图完成下列下题。
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A.初期阶段 | B.中期阶段 | C.后期阶段 | D.逆城市化阶段 |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
|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
|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
|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
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
| 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
| 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
| 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
某跨国公司在中国某市投资建设自动化的食用油生产厂,用国际市场上的大豆为原料,生产食用油。完成下列下题。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建设食用油生产厂,主要是因为中国()
| A.消费市场广阔 | B.劳动力资源丰富 |
| C.技术力量雄厚 | D.生产成本低廉 |
该食用油生产厂应靠近()
| A.商贸中心 | B.机场 | C.火车站 | D.港口 |
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下题。
图中信息反映出( )
|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
|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
|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
|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
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
|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
|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
|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
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读图完成下列下题。
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
|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
|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
|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
|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
|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
|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
下表是我国四省(直辖市)的常住人口(其中包括在该地居住的离开原籍半年以上的人口)的普查数据,读图完成下列下题。
| 省(直辖市) |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占 全国总人口数的比重(%) |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占 全国总人口数的比重(%) |
| 甲省 |
7.17 |
7.15 |
| 乙省 |
7.31 |
7.02 |
| 丙省 |
6.83 |
7.79 |
| 丁市 |
1.32 |
1.72 |
表中内容反映,甲、乙、丙三省()
| A.已出现人口负增长 | B.为人口大省 |
| C.经济发达 | D.人口流动量大 |
丁市人口普查数占全国的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快,人口出生率高 |
| B.生活水平提高,自然增长率高 |
| C.经济发达,迁入人口数量多 |
| D.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 |
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到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0年间,人口数量增长率最高的是()
| A.甲省 | B.乙省 | C.丙省 | D.丁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