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分)下列是某中学为“重走古丝绸之路”夏令营活动所搜集的材料。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示意考察区域的地理环境。
材料二 M、N域均为历史文化名城。《资治通鉴》称M城及其附近在唐代“闾阎相望,桑麻翳野”。201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N城设立经济特区(范围包括N域及其西部口岸)。
(1)描述M城气候特征。 (4分)
(2)指出M城成为古代著名集镇的有利自然条件。(3分)
(3)分析N城设立经济特区有利的社会经济原因。(6分)
读欧洲西部地区图回答。
(1)写出字母C、D、E所代表的国家名称
C D E 。
(2)B海区沿岸各国畜牧业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该区居民在夏季喜欢到F海区旅游的自然原因是 。
(3)E国拟建一个大型的葡萄酒生产基地,应在该国的(北部还是南部)建,其原因是什么?
污染密集型产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若不加以治理就会直接或间接产生大量污染物,或者在生产过程中使公众的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或明显受到影响的那些产业。读下表,
回答问题。
2000-2011年中国四大区域及区域间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路径表
地区 |
省区范围 |
转入产业 |
转出产业 |
西部地区 |
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
塑料、原煤、硫酸、原油、纯碱、水泥、乙烯、天然气、化学农药、化肥 |
无 |
东北地区 |
辽宁、吉林、黑龙江 |
无 |
除水泥外所有产品 |
中部地区 |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
纯碱、化肥、水泥 |
天然气、塑料、原油、平板玻璃、生铁 |
东部地区 |
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
平板玻璃、生铁、粗钢 |
原煤、天然气、硫酸、化肥、水泥、纯碱 |
(1)归纳我国国内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路径的特征。
(2)简析西部地区“吸引”大量污染密集型产业转入的原因。
(3)简述污染密集型产业增加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冻害发生频次等值线分布图。
材料二:华北地区是我国秸秆产量最大的地
区,近年来,河北等华北省份的秸秆产量不断提高,同时该地区的水资源消耗逐步增加,水资源环境趋于恶化。下列两图示意2012年河北省用水量结构和华北地区秸秆类型结构。
(1)M地为我国的冻害中心之一,分析该冻害中心的形成原因。
(2)分析华北地区以玉米、小麦类秸秆为主且总量大的原因。
(3)从水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分析华北地区秸秆产量增加易引发的环境问题。
读我国某主要地形区的相关资料,回答各题。
面积 |
26万平方千米 |
最冷月均温 |
5℃~8℃ |
最热月均温 |
16℃~29℃ |
年均温 |
16℃~18℃ |
降水量 |
1 000毫米~1 300毫米 |
无霜期 |
250天~350天 |
年日照时数 |
900小时~1 300小时 |
下列地点中,位于该地形区内的是( )
A.30°N,105°E | B.23.5°N,105°E |
C.40°N,120°E | D.45°N,125°E |
该地形区的夜雨量占总降水量的60%~70%以上,主要原因是该地形区( )
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做上升运动 |
B.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做下沉运动 |
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做上升运动 |
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丰富 |
该地形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其发展农业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 )
A.冬季气温低 | B.土壤贫瘠 |
C.热量不足 | D.光照不足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风暴潮灾害不仅居我国海洋灾害之首,而且已成为威胁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1950—2000年的17次特大风暴潮大多发生在天文大潮期间。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图。
材料三 下表为渤海某类风暴潮次数的季节分布表(1950-2000年)。
(1)影响我国的风暴潮主要有________季节的________和________季节的________两种,图中①②海域以________为主,④⑤海域以________为主。
(2)据材料分析渤海沿岸风暴潮频度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3)我国特大风暴潮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分析④海域易发生特大风暴潮灾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