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公西华认为“弟子不能学”的东西是什么?
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言论似有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共15分)
郭解,轵(zhǐ)人也,字翁伯。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①,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
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②。非其任,强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问其姓名,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③时脱之。”每至直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和,闻其声,争交欢解。已(解兄子)又杀杨季主。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久之,乃得解。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翁伯。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
(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注】①阴贼:内心残忍。②釂:饮尽杯中酒。③践更:秦汉时的一种徭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俭:节 | B.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矜:夸耀 |
C.解姊子负解之势负:倚仗 | D.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多:赞扬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以辱解以睚眦杀人 |
B.弃其尸于道此罪甚于解杀之 |
C.上闻,乃下吏捕解箕踞者乃肉袒谢罪 |
D.怪之,问其故久之,乃得解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成年后的郭解洗心革面,不再心狠手辣。 |
B.郭解秉公执法,大义灭亲,赢得了人们的仰慕。 |
C.太史公认为对于侠者来说,相较于容貌,人的美好名声更重要。 |
D.太史公对朝廷以大逆无道之罪诛杀郭解表示强烈愤慨。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共9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到,往 |
C.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感谢 |
下列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臣为韩王送沛公 | B.窃为大王不取也 |
C.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D.君为我呼入 |
下列各句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项伯曾在秦时与张良一起出行游玩过,所以两人交情很深。 |
B.刘邦听闻紧急军情后,积极拉拢项伯,可见他胸有城府,颇有心机,其实是在利用项伯。 |
C.项伯回至军中,竭力为刘邦说情,项羽对其丝毫不疑,当即“许诺”,紧张气氛暂时趋于缓和。 |
D.项王从一开始听闻“沛公欲王关中”时的大怒,到此时听信项伯的劝谏并当场“许诺”,这充分显示了他简单暴躁而又刚愎自用的性格。 |
文言文阅读
屈伸,字引之,任丘人。成化末进士。选庶吉士,授礼科给事中。弘治九年,京师民讹言寇近边,兵部请榜谕。伸言:“若榜示,人心愈惊。昔汉建始中,都人讹言大水至,议令吏民上城避之。王商不从,顷之果定。今当以为法。”事遂寝。寇犯大同,游击王杲匿败绩状。伸率同官发之,并劾罪总兵官王玺等。屡迁兵科都给事中。泰宁卫部长大掠辽阳,部①议令守臣遗书,称朝廷宽大不究已往,若还所掠,则予重赏。伸等言:“在我示怯弱之形,在彼无创艾之意,非王者威攘②之道。前日犯边不以为罪,今日归俘反以为功,诲以为盗之利,启无赖心,又非王者怀柔之道。”帝悟,书不果遣。已,劾镇守中官孙振、总兵官蒋骥、巡抚陈瑶偾事③罪,帝不问。广宁复失事,瑶等以捷闻。伸及御史耿明等交章劾其欺罔,乃按治之。太监苗逵、成国公朱晖等捣巢获三级,及寇大入固原,不敢救,既而斩获十二级。先后以捷闻。伸等数劾之。及班师,又极论曰:“晖等西讨无功,班师命甫下,将士已入国门,不知奉何诏书。且此一役糜京帑及边储共一百六十余万两,而首功止三级。是以五十万金易一无名之首也,乃所上有功将士至万余人。假使斩级至千百,将竭天下财不足供费,而报功者不知几万万也。晖、逵及都御史史琳、监军御史王用宜悉置重典。”帝不听。云南有镇守中官,复遣监丞孙叙镇金腾,伸极言不可。锦衣指挥孙銮坐罪闲住,中旨复之,令掌南镇抚事。伸等力争,乃命止带俸。中旨令指挥胡震分守天津,伸力争,不听。镇守河南中官刘瑯乞皂隶④,帝命予五十人。故事,尚书仅十二人,伸等力争,诏止减二十人。自后中官咸援例陈乞,祖制遂坏。伸居谏垣久,持议侃侃不挠,未及迁而卒。(节选自《明史·屈伸传》)
【注】①部:兵部。②威攘:以威力攘除。③偾事:败事,把事情搞坏。④皂隶:衙门里的差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当以为法法:法令。 |
B.太监苗逵、成国公朱晖等捣巢获三级级:首级。 |
C.诲以为盗之利诲:教唆。 |
D.伸等力争,乃命止带俸止:只是。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屈伸“持议侃侃不挠”的一组是 ( )
①王商不从,顷之果定
②诲以为盗之利,启无赖心,又非王者怀柔之道
③劾镇守中官孙振、总兵官蒋骥、巡抚陈瑶偾事罪
④晖、逵及都御史史琳、监军御史王用宜悉置重典
⑤复遣监丞孙叙镇金腾,伸等极言不可
⑥诏止减二十人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④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屈伸富有预见,分析能引用古事。他以汉朝时有人谣传大水至,决定让官民上城避水,王商不听从,谣言终于平定为例很好地处理了“讹言寇近边”这件事。 |
B.屈伸考虑周全,能尊崇王者之道。泰宁卫部长劫掠辽阳,兵部以宽大之法对之,屈伸等从敌我双方分析,认为这不是王者威攘和怀柔之道,信最终没有送出。 |
C.屈伸能洞察真相,处事坚持正义。游击王杲隐瞒战败的情况,屈伸等揭发了他;朱晖等虚报战功,屈伸用算账的方式指出危害,主张对朱晖等人应用以重典。 |
D.屈伸久居谏官,为人刚正不阿。他先后弹劾了中官孙振、总兵官蒋骥、巡抚陈瑶、太监苗逵、成国公朱晖等多人,终因得罪人太多,没有等到升迁就去世了。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京师民讹言寇近边,兵部请榜谕。
(2)晖等西讨无功,班师命甫下,将士已入国门,不知奉何诏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浣花溪记
钟惺①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②。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③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
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④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⑤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选自《隐秀轩集》)
【注】①钟惺(1547—1625),字伯敬,号退谷,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明代散文家。浣花溪,在成都西郊,一名濯锦江,又名百花潭。溪畔有杜甫故居浣花草堂。②青羊宫:亦名青羊观,相传老子曾牵青羊到此,故得名。③舁(yú):抬。④严公:严武(726—765),字季鹰,官至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封郑国公。镇蜀时善遇杜甫,杜甫《八哀》诗曾悼念之。⑤磬折:弯腰如磬,表示恭敬。磬,一种形状如矩的乐器。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浣花溪委也委:下游 |
B.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周:周围 |
C.东屯险奥,各不相袭袭:重复,重叠 |
D.迫暮趣归趣:通“促”,急,赶快 |
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现作者写景细致如画的一组是()
①纤秀长曲;窈然深碧
②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③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
④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
⑤浣花清远;浣溪可老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③⑤ |
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三段以空间位置为线索,交代了作者的游览路线,条理清晰分明。 |
B.文章第四段通过对杜甫当年生活境遇的描写,充分颂扬了杜甫在窘迫之时,还能够选择景色秀美之处定居的不慌不忙,安闲从容的处世哲学。 |
C.文章结尾写出了“使客游者”游浣花溪杜甫草堂的情景,表现了人们对杜甫的崇敬。 |
D.钟惺此文,显示了竟陵派特有的造语冷隽,用字简省、节奏峭拔、用字铺叙的笔法,不失为明代游记散文中的上乘之作。 |
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2)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
(3)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诸阮皆能饮酒,阮 咸 至 宗 人 间 共 集 不 复 用 常 杯 斟 酌 以 大 瓮 盛 酒 围 坐 相向 大 酌 时 有 群 猪 来 饮 直 接 去 其 上 便 共 饮 之。
(选自《世说新语》)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论贵粟疏(节选)西汉· 晁错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治 :修理 |
B.因其富厚,交通王侯交通:交结往来 |
C.爵者,上之所擅擅:擅长 |
D.三曰劝农功劝:鼓励 |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
B.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C.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木欣欣以向荣 |
D.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贤明的国君想拥有人民,就要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 |
B.作者指出:粮食对君王有很大的用处,是国家本来的政务,“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他主张“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今天也有可供借鉴之处。 |
C.作者认为蓄积多,则民心稳,统治稳固;而要增加蓄积,必须想办法使农民尽心于农业生产。但现状是农民忙活了一年,到头来却只有很少的收益,为了应付各种赋敛,有的甚至“卖田宅,鬻子孙”;而商人无农民之劳,却能“衣必文采,食必粱肉”。这种差距不可能使农民安心于农业,作者由此提出“欲民务农,在于贵粟”的观点。 |
D.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农夫与富商大贾的对比,法令与实际情况的对比等,使作者的主张得到更鲜明的表现,让统治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2)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3)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没有标点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阳门之介夫死司城子罕入而哭之哀晋人之觇宋者反报于晋侯曰阳门之介夫死而子罕哭之哀而民说殆不可伐也!
节选自《檀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