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书法与中国文化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反之,清代又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结,特别是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
先秦哲学中,道家的虚无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书法艺术中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正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
书为心画。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兰亭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祭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
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我们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选自《中国书法报》,有删节)下列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书法艺术是文字发展史上的奇迹,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中国四大国粹之一。 |
B.中国书法艺术追求总体平衡,反映了中国文化和谐统一的思想。 |
C.中国书法艺术不是线条艺术,而是综合运用位置、色调、黑白等手段的艺术。 |
D.中国书法艺术周详地诠释了中国文化,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
下列对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的诠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对书法艺术的鉴赏,我们能够感受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清静无为”的中国文化思想。 |
B.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表现,体现了书法艺术或受儒家思想影响,或受道家思想影响。 |
C.晋人书法艺术受儒家思想和民族心理的影响,总体上以阴柔为基础,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俊之气,柔中带刚。 |
D.清代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绪,使得书家从金石之学中获取一种柔中带刚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与中国书法的中和之美构成了一里一表的关系。 |
B.我们对自古至今留存的书法珍品加以研究,发现每一幅作品都是凭借它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聚集着中国文化的陈述。 |
C.中国书法艺术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计白当黑,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这正是道家虚无思想对书法艺术影响的体现。 |
D.《兰亭序》体现王右军的飘逸,《祭侄稿》表现颜鲁公的悲愤,可见,中国书法艺术借助笔墨线条,倾诉情感,抒发心性。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会关着门。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地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在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了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她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打搅人家也不合适。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十四岁的男孩,父母在外省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这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吧?唉,就传进了又怎么样呢?十四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的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相亲”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三十岁了,如果再年轻五岁,哪怕三岁呢,她也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会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六十多岁的老人深更半夜的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更大了,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睛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了羡慕。
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门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很好很好。
她终于放开了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门并没有关上。文章两次写到风雪,试分析其作用的异同。
答: 文章第六段“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这句话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
答:文章插入对中年男人描写,其作用何在?
答:文章结尾虽然只有寥寥8个字,但却有着极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含意。试作分析。
答: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图腾与社会制度的产生
从历史上各民族的图腾崇拜来看,图腾是某种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象征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图腾制度,是规范人行为层次的社会组织系统。正如英国学者里弗斯所说,图腾制度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拉德克利夫也认为图腾制度为有关社会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组织原则。
图腾制度是图腾文化的一个方面,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而且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
图腾产生之前的原始群尚处在自然状态中,各群体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此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组织原则。图腾产生之后,每一个群体以一种图腾作为名称和标志,而且同一部落的各群体的图腾互相不重复。这是当时约定俗成的社会组织原则。法国学者倍松说,图腾制度“把各个‘个人’都区分属类,造成一种‘图腾的户籍制’,所以这种制度是一种真正的社会组织制度,而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的维持为基础”。所以,图腾制度可以说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
斯库耳克拉夫特用“图腾制度”来表示氏族制度。对此,摩尔根认为:“倘若我们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这种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那么,‘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使用这个术语亦自有其便利之处。”在这里,斯库耳克拉夫特和摩尔根都认为图腾制度就是氏族组织制度。其实,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图腾制度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以图腾——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作为名称和标志。第二,同一部落的各个群体,图腾互相不重复。如印第安人波塔瓦塔米部落有十五个氏族,其图腾分别为十五种不同的动物。第三,同图腾者皆为亲属。根据图腾组织制度,一个部落内各群体的图腾各不相同,但不同部落的群体,图腾允许重复。在约四十个印第安部落中,以熊和狼为图腾的氏族分别有三十多个。这些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的氏族,不管是否有血缘关系,彼此都视为亲属,认为同出于一个图腾祖先,相互间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我国白族虎氏族成员也认为同图腾者皆为亲属,如出门在外,虽素不相识,但只要是以虎为图腾的,便亲如兄弟,生死与共。
图腾制度在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日臻完善,并随着图腾文化的衰亡而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本文认为图腾制度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拉德克利夫认为图腾制度为有关社会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组织原则。 |
B.图腾产生之后,处在自然状态中的原始群的每一个群体以一种图腾作为名称和标志,形成了当时的社会组织原则。 |
C.图腾制度把处于自然状态的原始群中的各个“个人”都区分属类,造成一种“图腾的户籍制”。 |
D.图腾制度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的维持为基础,是一种真正的社会组织制度。 |
下列对图腾制度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制度,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制度之前,是当时用来规范人行为层次的社会组织系统。 |
B.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以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等实物为图腾作为自己的名称和标志。 |
C.同一氏族的各个部落的图腾不能互相重复,是图腾制度约定俗成的社会组织原则。 |
D.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的群体,同出于一个祖先,彼此都视为亲属,相互间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图腾制度是图腾文化的一个方面,整个图腾体系就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 |
B.摩尔根认为,倘若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氏族组织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用“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可以的。 |
C.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 |
D.图腾制度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日臻完善,但随即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城市的气味苏北
有昆虫的气味,有植物的气味。有朋友说,人是靠气味来识别的。那么,我们的眼睛是干什么的?我想,人是靠气味来识别的,可能主要还是指在恋人之间,在亲人之间,在朋友之间。
要说世界是由气味组成的,也不为过。比如我生活的这座城市,我对她的气味就相当熟悉。这里的夏天,主要是香樟的气味。骑车上街转一圈,在那些小马路上,在遍植香樟的人行道上,那些气味就深入到人的内心。那些香樟树,枝叶密密织织,样子清秀圆润,有女子气。或许还是书香门第的女子,特别适宜于这样一个小而温润的城市。
“城市”这一称谓,有其相当开阔的地域范围。因此,说一个城市只有一种气味是不准确的。比如在早晨的大蜀山,人一踏进那个林子,那情不自禁的第一口呼吸,几乎就是吞咽。那种忘情的呼吸中的踏实和快乐,是无以言说的。在半山道上,人就慢慢体味到植物的气息。那种多植物混合的气息中,也许还有一夜小雨后的、松软的泥土的气息。这种泥土的气息不同于其他——它混合着无数生命的气息,带着小草的、野雏菊的、昆虫的,甚至是小兽物的粪便的气息。大自然是敏感而羞涩的,人的态度亲切,它们就不发紧,人就能在平等中感觉到它们的呼吸、它们的劳作、它们的生息和繁衍。比如那经了一夜小雨的土地,那杂杂的不知名的青草,还湿湿地带着些潮气;那开着蝴蝶般白色小花的野菊,高高兴兴地在晨风中摇着,像一个个头上扎着小花的天使,集体在跳一支小天鹅舞。至于草丛中,可是乾坤大了:一只像蓑衣虫一样的黑褐色的虫子,有这么一拃长,身上有几十节,它先是不动,之后像列车到点了,身下几百只细细的触须,一起划动起来,像列车的无数个车轮,滚滚地向前,一点也不别扭地拐弯、减速,在密密的林中(其实是草丛)穿梭。它那一颗小小的脑袋,有极严密的结构,比一列D字头的火车还要精致。在这列火车面前,那些蚂蚁就像一个个的乘客,穿着深色西服,忙忙碌碌,为生计神色匆忙地奔波着。我痴想:如若把这些小蚂蚁装在这只列车的肚子里,把一颗一颗的褐色小脑袋探出窗外,就是人类的一幅微缩景观;而那些在头顶上飞舞的,只有芝麻粒大小的昆虫,就俨然是在空中飞行的飞机了。这一个小小的世界,在这样一个早晨,成了这个城市中另一种气息的源头。
董铺岛的气息又不同了。那里更多的是水的气息,还有鸟的气息。对鸟的气息的感受,多来源于鸟的粪便。那种白色的粪便,有点鱼的腥味,还有点青草味。水,鸟,真的是这一城市另一种气息。
一个城市的气味其实是多元的。从宁国路上过,大龙虾的气味扑鼻而来,我会油然生出一种生之趣味。那种口福的气味,惹得味蕾像一个个活泼的小人儿,一下子全醒了,叽叽喳喳,你问我我问你,怎么啦?怎么啦?有时,黄昏走进一条不知名的小巷,一阵油炸臭干子的气味忽然就飘了过来,这时由不得心生欢喜:不知哪家又买了一碗,回家下酒去了……
还有深夜,路边的昏暗的灯光,热气蒸盈中是一副馄饨挑子的气味,“馄饨嘞——,来一碗热热的馄饨——”清脆的叫卖,伴随渐远的跫跫足音,弥布着温暖的气息。
是的。一个城市的气息,其实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的气息,想必是爱上了这一个人;一个人喜欢一个城市的气息,也一定是深爱着这座城市。
(取材于2007年8月6日《文汇报》)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作者看来,如果气味会在恋人、亲人、朋友之间识别,那么自己所居住城市的气味就像恋人、亲人、朋友一样可亲。 |
B.文章刻画香樟树枝叶样子清秀圆润,并说其有女子气,或许还是书香门第的女子,写出了香樟树枝叶妩媚艳丽的特点。 |
C.文中说,人一踏进大蜀山那一片林子,第一口呼吸几乎就是吞咽,“吞咽”一语道破了大蜀山的青翠的强烈视觉冲击。 |
D.文章写“与大自然说话”,听它们的呼吸、劳作、生息和繁衍,写出了城市的气味中富于生命情态的勃勃生机和气息。 |
E.文章从气味入手写自己所居的城市,在对其气味的捕捉、气息的体味以及精气神的把握这样一种文字推进中,呈现出一种渐浓渐深的爱意。理解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那种口福的气味,惹得味蕾像一个个活泼的小人儿,一下子全醒了,叽叽喳喳,你问我我问你,怎么啦?怎么啦?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城市的气味?依据作者思路,请作简要概括。
文中说:“一个城市的气息,其实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请从“气味”的角度,描述你所居住城市的气息,表现其所具有的精气神。要求200字左右。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0分)
孔孟
黄仁宇
①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②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③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④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⑤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下列对原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儒家学派的两位著名代表孔子和孟子的传承落笔,用比较具体的论据证明了“孔孟总是形影相随”这一主旨。 |
B.文章第2段用“但是”转入比较孔孟的不同,主要用例证法,论据充足,有说服力。 |
C.文章第3段说孟子没有孔子“犹疑”,主张性善来自先天,“斩钉截铁”用得形象而准确。 |
D.文章第4段举四个例子来证明孔子的观点,采用例证法,给人以真实感。 |
造成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A.孔子和孟子二人的个性不同。 |
B.《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 |
C.从孔子到孟子,中国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 |
D.孟子所说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
课文第2段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乱世中的美神
①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②本来,3000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
③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⑤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3000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⑥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⑦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⑧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选自《十月》,作者:梁衡。有删改)大量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分析文章第②④节中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的作用。(4分)
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试结合全文,分条陈述。(3分)
如何理解文章开头画线句子“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