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书法与中国文化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反之,清代又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结,特别是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
先秦哲学中,道家的虚无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书法艺术中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正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
书为心画。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兰亭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祭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
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我们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选自《中国书法报》,有删节)下列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书法艺术是文字发展史上的奇迹,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中国四大国粹之一。 |
B.中国书法艺术追求总体平衡,反映了中国文化和谐统一的思想。 |
C.中国书法艺术不是线条艺术,而是综合运用位置、色调、黑白等手段的艺术。 |
D.中国书法艺术周详地诠释了中国文化,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
下列对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的诠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对书法艺术的鉴赏,我们能够感受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清静无为”的中国文化思想。 |
B.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表现,体现了书法艺术或受儒家思想影响,或受道家思想影响。 |
C.晋人书法艺术受儒家思想和民族心理的影响,总体上以阴柔为基础,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俊之气,柔中带刚。 |
D.清代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绪,使得书家从金石之学中获取一种柔中带刚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与中国书法的中和之美构成了一里一表的关系。 |
B.我们对自古至今留存的书法珍品加以研究,发现每一幅作品都是凭借它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聚集着中国文化的陈述。 |
C.中国书法艺术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计白当黑,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这正是道家虚无思想对书法艺术影响的体现。 |
D.《兰亭序》体现王右军的飘逸,《祭侄稿》表现颜鲁公的悲愤,可见,中国书法艺术借助笔墨线条,倾诉情感,抒发心性。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阅读越剧《红楼梦》之“宝黛初会”一场戏,完成19-2l题。
(众声)宝二爷回来了,宝二爷回来了。
宝玉:老祖宗安。太太安。
贾母:宝玉,家里来了客人,快过来见过你林妹妹。
宝玉:林妹妹——
(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黛玉: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
宝玉: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挟柳。
黛玉: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
宝玉:眼前分明是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
(白)唉,这个妹妹好像是看见过的。
贾母:啊呀呀!又要胡说了,你何曾见过啊。
宝玉:虽没见过,看起来面熟,心里好像相识的一般。
贾母:哦,好啊,这样嘛,以后在一起,就和睦了。啊哈哈!(对黛玉)坐下坐下。
宝玉:妹妹,你读过书吗?
(黛玉点头)
宝玉:尊名?
黛玉:名唤黛玉。
宝玉:表字呢?
黛玉:无字。
宝玉:无字?!未若我送你一个表字,曰“颦颦”如何?
(黛玉看见宝玉佩戴的玉)
宝玉:妹妹,你有玉没有啊?
黛玉:我没有玉,你那件玉想必也是一件稀罕之物,岂能人人都有的!
宝玉:(摘玉扔玉)什么稀罕的东西,人之高下不分,还说灵不灵,找可不要送东西!
贾母:孽障。你生气啊,要打骂人容易,何苦去摔你那命根子!
宝玉: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今天来了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她也没有,哼,可见不是好东西!
贾母:宝玉,把它戴上!
熙凤:宝兄弟!
王夫人:哎呀,宝玉,你快戴上!
贾母:宝玉!
王夫人:宝玉!
贾母:宝玉!
王夫人:宝玉,当心你爹知道,快戴上吧!
(熙凤给宝玉把玉戴上)
熙凤:宝兄弟,老太太不是常常说的吗,这富贵家私,就指望着这个命根子呢。阅读上面的越剧选段并结合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概述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在林黛玉眼中的发展变化。
(1)小说与戏剧同属叙述文体,通过对情节的编织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对生活的审视和思考;由于二者不同的艺术特性,其表现手法也各有不同。试就上面越剧片段(节选)和小说原著进行比较,分析两段文字人物出场时在人物描写方面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探究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对“摔玉”一节,小说《红楼梦》原著中是这样描写的:
(宝玉摔玉后)贾母忙哄他(宝玉)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
在改编成越剧时,编剧把它改为“熙凤给宝玉戴上”。这样的改动在一些名著的改编时并不鲜见,这一改动效果如何?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①有个孩子问,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都是木结构,而欧洲人却用石头造屋?
②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当然不是中国人不会使用石头,也不是石材匮乏的缘故,从宫殿台基、栏杆到乡间的石板路、石拱桥,华夏大地上到处都能找到关于石头的记忆。反过来想,欧洲建筑以石头为主,也并非表示人家不懂木作手艺,更不是他们那片土地上缺少木材。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维特鲁威就在《建筑十种》中,记述了木材的采伐和加工。
③有一种解释是人类最初将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是受制于技术条件,因为在金属工具的雏形阶段,处理木材相对显得容易……这种说法显然是把石头建筑的出现推置于木建筑之后,也就是说欧洲的建筑文明应该晚于中国。可是,想想那些希腊神庙(更不用说埃及金字塔),有关“最初”的自豪感不免令人生疑,其实这上边很难认定孰先孰后。
④问题抑或在于不同的人居理念?还真有那么一说。有人正是从木材的温润质感与石头冷冰冰中看出了不同的生活意趣。有人不惮其烦地论证木结构建筑如何暗合农耕文化的田园诗意,好像石头城堡只能充作吸血鬼骑士的文化符号。还有人把中国建筑匀称流畅的线条视如天地人的和谐之境,而把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的西方建筑看作是一味张扬等等。
⑤建筑史著作里经常充满了诸如此类似是而非的说法,前卫学者喜欢将传统文化与时尚趣味一锅乱炖,而这本身也成了一种时尚。难道人们真是为了观念而栖居?如果要打捞旧日的诗意,也该听听“约之阁阁,椓之橐橐”(《诗·小雅·斯干》)的歌吟,筑版夯土的农民工绝不会想着“回归自然”什么的,造屋正是为了避除风雨虫鼠之害,何曾成了风雅之赏?可是,真的没有主观因素吗?
⑥中国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用木头,大人告诉那孩子,那是为了赶时间,不像你吃饭作业都磨磨蹭蹭。用石头造房子太慢,在古代光是石料加工和运输就是旷日持久的劳役。罗马彼得大教堂造了整整一百年,巴黎圣母院造了一百八十多年,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前后耗时竟达六百年之久。神是永恒的,不妨天长地久耗下去。可是钟情于现世的中国人绝对等不起,尤其是中国的皇帝和官员们。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一番大兴土木,嵯峨相接的宫殿一转眼就起来了,实在是靠了木结构的施工便利。换作西方人凿石垒堡的搞法,怕是皇帝等到死也住不进宫里。对了,皇帝死后的寝宫倒是万古永恒的石头建筑,他们大多即位之初就开始修造自己的陵墓,那档子破事可以搞上几十年。
⑦所以,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下诏营建新都。宇文恺奉诏,只用了短短的一年就建成了大兴城(长安)。而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营造宫殿只用了四年光景(精雕细刻的紫禁城也只用了十几年)。当然,造得快也毁得快。并不都是“楚人一炬”,戍卒未叫人心早已浮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重新洗牌的机缘,天变不足畏,风水轮流转,别说生不逢时没人给你机会。中国人以生命的尺度调谐做事情的节奏,并不是发觉落后于西人之后,才有了“大跃进”的思维。现在不也有把刚盖了十年十几年的大楼都炸了的事么?
⑧“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对本文理解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对于木结构建筑暗合农耕文化田园诗意的说法,作者给予了充分肯定。 |
B.作者认为中国建筑线条匀称流畅,但不如西方建筑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 |
C.第⑤段画线句中的“时尚”指将传统文化与当下趣味糅合在一起的时髦做法。 |
D.中国古代木建筑难以保存,原因在于频繁战争的破坏和木质材料的自身特点。 |
E.统治者的急功近利不仅使宫殿建筑难以久存,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对文章开头孩子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认为“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请联系高中语文教材中相关课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小渔村童话
一听说小渔村名叫“浮叶”,我就来劲了,乘登陆艇过大海,又坐吉普车,在新开拓的机耕道上颠了一个多小时,——我胃下垂了7厘米,连咳嗽都得小心翼翼,这次真是乐此不疲!
吉普车在村边停下。村边就是海边,向导一出车门,几个在海涂上筑蟹房兼抓跳跳鱼的汉子就深一步浅一步涉过来,“老兄老弟”地打招呼,露出一口口吃鱼吃虾钙质很丰的雪白牙齿。
有人稀奇地叫了一声“四目”,很地道的闽南话,被我不小心听见了。我条件反射地托托眼镜,觉得挺形象,便鹦鹉学舌:“四目!”他们也不尴不尬,笑着起哄:“我戴戴看。”他们把浸透盐水的粘满泥花的手,往古铜色胳膊上腿上擦了擦,那个叫我“四目”的捷足先登,接过眼镜戴了:“不行不行!头晕!”他的头像摇得像拨浪鼓。另一个说:“像在晕船。”其它人便放弃了。然后互相取乐:“不识字,出门戴草帽,回家戴夜壶!”他们那样爽朗,我也全忘了淑女模样,第一次在陌生人中间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问:“你也是闽南人?”
“南安水头。从前也是大海边。有一条闻名天下的五里石桥,后来围了海堤。现在堤上通公路了,堤内还种庄稼……”我想起了沧海桑田这个词,自顾自感感慨着。
被他们打断:“你比我们好!我们在这里住一二百年了。”嘿!一二百年?我不信。
“老伯公讲古:三个不知是同安南安还是惠安的结拜兄弟,搭人的船去走番。海上遭遇强台风,船漂到这里翻了,只剩下三兄弟从倒扣的船舱里钻出来。一看前面浮出一叶救命的陆地,所以叫浮叶……”
不知不觉走入村里。那个叫我“四目”的指着路边的石房子:“我的厝(cuò),坐一下?”我欣欣然:“好咧!”
先到古井边洗脚洗手。 一只花鼻小狗咬着一朱衣女子尺八裤腿闻声出来。叫我“四目”的笑眯眯地介绍:“我的婆娘。”
我听了为之一乐,这传统的美声叫法,城里早就没有了,这里倒还流行。我也跟着叫“婆娘”,她脸红了,脸上漾开的皱纹像一朵朵菊花。
我蘸一指井水放嘴里尝尝:“奇怪了,旁边就是大海,这水怎么倒不咸?”
“婆娘”说:“哪!打十口井有八口是咸的。这里的人家儿子上了16岁,做父母的就和他去找水源。打好了井,就在附近起厝……”
我唱喜歌般称道:“起大厝,娶媳妇。”
大家高兴起来,说:“托福托福!”可能是什么习俗,还都过来揪一下我的耳朵,让我又痛又快。
我看了表,提出要去看看海。叫我“四目”的说:“退潮了。明天起大早吧!今晚就在我家做客。”
“婆娘”一听,欢喜地过来握我的手时,问:“肯不肯?”
向导一点头,我立刻表示同意。
几个汉子商量要大吃大喝一顿。用火柴梗抓阄完,就分头回家拿海鲜去了。
天黑下来。我到处找不到电灯开关,一问,才知道小渔村祖祖辈辈都没有用过电。“婆娘”去点亮豆油灯。我看月亮升起来了,那样单纯朗朗地照耀着,与这石庭、水井、羽毛草、披挂在篱上的带补丁的帆,相即相入;阶前的草蚱也唱得来劲,触动了我心灵的最深部位。可我没有时间细想,八仙桌已被抬上石厝埕(chénɡ)埕顶。九节虾、大仁蟹、海瓜子、牡蛎、章鱼、鲍鱼,都只有盐煮,原汁原味。喝着陈年腊酒,听讲黄花鱼汛的喜悦和沉船的伤心事……直到月凉如水,人才依依散去。
晚上“婆娘”陪我住。临睡之前,我换了一件真丝镂花睡袍。她眼睛亮亮地绕我转一圈,笑道:“像一床蚊帐。”我也打趣:“像一床渔网。”她忍不住笑弯了腰。
我要去闩房门,被“婆娘”叫住:“免关,没人会来吵你。”
“那——防贼呢!”
“婆娘”打开梳妆台:“没贼!金子都不会丢掉。没人会做贼!”
我勉强躺下,结结巴巴问:“那么做门干什么用?”
她奇奇怪怪的反问我:“没门,人怎么进厝?”我闷了好一会儿,告诉她:“我们城里人,家家户户都是铁门、纱门、木门,还怕不保险。”
“唉!”她同情地叹口气,“啪”地打了只花脚蚊子,翻个身睡过去了。作者写小渔村“浮叶”得名的原因有什么作用?(6分)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意。(6分)
① 我看月亮升起来了,那样单纯朗朗地照耀着,与这石庭、水井、羽毛草、披挂在篱上的带补丁的帆,相即相入;阶前的草蚱也唱得来劲,触动了我心灵的最深部位。
答:
②“啪”地打了只花脚蚊子,翻个身睡过去了。
答:用四个词语概括“婆娘”的性格特点。(4分)
文章结尾部分作者和“婆娘”的对话起了什么作用?(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爱的回音壁
毕淑敏
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只有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
孩子们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
我震住了。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让由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已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早已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
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爱就是照料”这个简陋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离异或是早逝。但它是灾变的副产品,带着天力人力难违的僵冷。孩子虽然在追忆中,明白了什么是被爱,那却是一间正常人家不愿走进的课堂。
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间不容发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脑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知爱意的精神残疾。
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
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一个成人界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问一位热恋中的女人,何时感觉被男友所爱?回答一定光怪陆离。
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坚定。
我帮妈妈买醋来着。她看我没打了瓶子,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会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翘翘辫女孩说。
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们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光头小男孩说。
“我给我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她一直戴着,见着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爱我了……”另一个女孩说。
我大大地惊异了。惊诧于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更感动他们谈论时的郑重神气和结论的斩钉截铁。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的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他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付出的爱被隆重地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的孩子,就这样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一种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习,才会举步如飞。
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丰收。孩子渐渐长大,才能成为一个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也爱自然的青年。作者在第⑦段中说“这个简单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句中的“误区”具体指什么?
作者通过具体转述三个孩子对于“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的回答,想说明什么问题?
“爱是一面宽阔光滑的回音壁”一句的含义是什么?它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大人们怎样才能使孩子富有爱心,懂得关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窗花
耿翔
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彻底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的好长时光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透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里,亮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塬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透出一层很热的汗来。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士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打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梭,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惟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从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
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他们守塑的凡孔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丽更广大的,还有他们'- -生躬耕着的土地。他们住在窑洞里,土地上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人梦乡。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缀瓷实。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
④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更不相信和我一样的文化人,用善心对它的穿凿附会。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语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
⑤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这里的凡是叫得很响的艺术,决不是风花雪月,墨香能染。那些锤钎凿出的石狮子,那些木槌敲击的牛皮鼓,有哪一样,不像在黄土上种植五谷,需要的是木和铁合一的工具?是的,陕北的人男耕女织,他们手里握着木头,握着铁,这是他们向土地索取衣食的最基本的方式。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特别是她们的文化与想象的极大反差,却能创造出一些很抽象的窗花,谁会相信,这是出自于一群走在庄稼身边的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上苍在造人的同时,就很认真地创造了它。
⑥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她的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惟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应该在言语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
⑦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上)》,有删改)第①段最后一句说窗花“亮在一条村道上”,“亮”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
(2)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从全文看,窗花文化包含哪些内容,请分条简要回答。
文章结尾,作者想象一位老人在炕上剪窗花的情景,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