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马科瓦尔多逛超级市场
一到傍晚六点,整个城市就成了消费者的天下。灯火通明的玻璃窗里,五光十色的商品展现在消费者面前:一串串粉红色香肠挂在那里;摆成塔型的瓷盘顶到了天花板;一匹匹衣料抽出一角,拼凑组合,像孔雀开屏。消费大军涌进市场,望不到头的一字长蛇阵在所有的人行道上和门廊下蠕动,穿过玻璃大门,延伸到商店里,围在货架旁。人们的手臂你抬我放,我推你碰……
你看!那一团团五颜六色的绒团像陀螺似的在转,一页页花纸像长了翅膀在飞,花纸把人们买到的商品包成小包,小包外又有中包,中包外还有大包,每包又用那五颜六色的绳子捆起来,结上蝶式花结,那又是多么漂亮。大包、中包、小包、小小包,一齐涌到付款台前停了下来,一只只手指又在这一个个小包里搜寻,寻找零钱。
在这样一个傍晚,马科瓦尔多带着一家人出来散步。这散步只不过是看看别人花钱买东西。他们没有钱,但是“迟早总会有那么一点点落入我的钱包”。看看别人花钱也不错,特别是在超级市场。
超级市场的货物是自拿自取的。门口停放着铁丝编的小货车,马科瓦尔多进去时推了一个这样的小车,他的妻子、四个小孩子也都各自推了一个。一家人一人推一辆小货车鱼贯而行,在那些摆得像山一样的食品架之间漫步。他们指指香肠,摸摸奶酪,念叨着它们的名字,像是在人群中辨认老朋友或者熟人的面孔。
“爸爸,我们可以拿这个吗?”孩子们几乎每分钟都提出这样的问题。
“不行,不能动,禁止抚摸。”马科瓦尔多回答说,他时刻都记着,转这一圈之后,最后等着他的将是算总帐的收款员。
“怎么那边那位太太拿了?”孩子们纠缠着不放,他们看到那些优雅的太太们在选购。
总之,如果你的车是空的,而别人的车是满的……突然,货架夹成的过道结束了,前边是一片没有一个人的空场,空场对面是付款台和出口。
这时,他发自内心的第一个想法是,推着他的像坦克一样的货车低头猛跑过去,在女店员还没有来得及按警铃之前推着他的这车货跑出超级市场。但是,就在这时,从临近的另一个过道口出现了一辆比他的车装得还要满的货车,推车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妻子多米娣拉。从另一边又出现了第三辆货车,菲利佩托正用尽他浑身的力气推着前进。从每个通道都走出马科瓦尔多的一个孩子,每个人都推着满载货物的车,他们发现,把他们的货品集中到一起,简直就是这个超级市场的所有货物的样品。
“爸爸,这回我们可富了吧?”米凯利诺问,“够我们吃一年了吧?”
“向后转!快!躲开付款台!”马科瓦尔多边喊边来了个向后转,推着他的货车藏到了货架间;他又赶紧后退了两步,像是躲开敌人的枪口。身后发出一阵轰响,他转过身,看见全家人个个推着自己的货车,组成一列小小的火车,紧跟着他奔跑过来。
“一算总账得要我们上百万!”
就在这时,喇叭广播说:“顾客请注意,再过一刻钟,市场将停止营业,请赶紧到付款台付款!”
现在是把车子的货物放还原处的时刻了:要么现在还,要么永不再还。
货架柜台前一片熙熙攘攘。马科瓦尔多、多米娣拉和他们的孩子们利用了这阵混乱,把货物放回货架,或者趁机塞进别人的货车。捕蝇纸放到了火腿架上,卷心菜放到了点心架上,真是牛头不对马嘴。
不用说,把这些连尝都不曾尝一口的东西放下,实在令人痛心,催人泪下。然而,在他们把一桶酱放回货架时,又拿起来一串香蕉,放下一把塑料扫帚,又拿起一只红烧鸡。就这样,他们的货车越卸反而越满满当当了。
一家人带着他们的战利品,沿着循环电梯,上上下下来回转,每一层都遇上女收款员把守出口,她们面前的计算机正对着他们,噼啪作响,像一挺挺机关枪。马科瓦尔多一家人转啊转啊,那情势越来越像是笼中的野兽……
突然,一个地方,墙上的花格纸被揭掉了,旁边放着铲子、木匠工具等。一家建筑公司正为扩大这个超级市场进行施工。看得出来,工人们下班了。马科瓦尔多推着他的货物从墙上的这个洞里钻了出去。
外边一片漆黑,他试探着向前走。一家人推着车紧紧跟在他身后。
原来他们走到一个施工脚手架上,有七层楼高。在他们脚下,城市展现出一片灯光。在他们的头顶,天空布满星斗,脚手架在他们那些危险地堆满货物的推车重压下摇摆起来。米凯利诺惊呼一声:“我怕!”
黑暗中,一个黑影移动过来。一张大嘴一边从钢铁的脖颈上伸过来,一边大张开来,原来是一个大吊车。吊车到了他们所在的高度停下,铲斗的下颚正好对着脚手架。马科瓦尔多把车一倾,把货物倒进了铁铲斗,一步跨了过去。多米娣拉也照样行事;孩子们也模仿他们的父母。
吊车的铲斗合上了,把从超级市场挑来的所有货物全吞了进去,吱嘎作响地沿着它的钢铁脖颈缩了回去;然后向远处移去。小说开头两个自然段大篇幅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说主人公是怎样一个人?
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
(1)他又赶紧后退了两步,像是躲开敌人的枪口。
(2)要么现在还,要么永不再还。请结合文本,从手法和内容两个角度谈谈你对小说结尾的解读。
阅渎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跨栏高手
[马来西亚]张依苹
小时候随母亲上街,母子俩总会比同时出门的邻居早到菜市场。我们从不顺着大路走,更不爱用斑马线和天桥。母亲最是会打算。
“喏,从这边到那边,至少得走一分钟。阿弟呀!你手脚灵巧,从栏杆爬过去得了!”她自己也应声跨了过去。母亲每天总忙得漏吃一二顿饭,也就比一般中年妇女轻盈,加上“训练有素”,手一撑,跳过及腰的围栏,根本易如等闲。孩子们渐渐长大,父亲的生意开始赚得多,家里生活水准大大提高,也就买起汽车来。母亲不再走路上街,当然也没再表演“跨栏”。我念小学,一直到初中,年幼时过马路的习惯还保留着。就在中四那年,同学广生被车撞得脚骨碎裂,听说是从街上的围栏跳下来时给货车碰到。结果,锯了一边脚,每天倚着拐杖。自此,我对“跨栏”敬而远之。近年,自己加入有车阶级行列,不知不觉对街上的“爬栏”、“跨栏”高手起了恶感。在高速公路上驾驶,忽地窜出一个人影,来个紧急煞车,不禁憋了一肚子气,不停下来么,难不成搞出第二个广生来!街上永远不乏此道中人。朝气蓬勃的青少年,略笨重的中年人,初出茅庐的儿童,老当益壮的老年人,围栏周遭一直都是热闹的。母亲已届不惑之数,身子日形瘦小,简直皮肉见骨,精神更是一年比一年差,医生说,必须做些轻便的运动。那天,带母亲上街散步,她见到围栏对面一间药铺,嘴里念着:“阿弟,我去前面买些参。”
说罢手已扶住栏杆。我忙阻止:“阿妈,走那边吧!”到底人老了,没能翻过去,我倒松了一口气。不经意地眼光飘到远处的围栏。一个残废者正靠着围栏休息,然后缓缓把拐杖放到另一面栏,吃力地压着围栏的横柱,把身体一弹,过去了,重新拿起拐杖,支在腋下,一跛一跛地横过马路。我转回头,母亲正小心地钻过围栏的空隙。啊!清瘦了的母亲竟能穿过半尺宽的栏格。何时,方才越栏的跛子已走至我们旁边。我下意识地看他一下,他的眼睛居然也盯着我。我不由得多看他一眼,脑海忽地闪出一个名字……“广生!”谈谈本文是如何描写“母亲”这个形象的。
综观全文,作品表现了怎样的主旨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记鸟语
林语堂
到了日月潭,每一个毛孔都舒服起来了。毛孔可以泄汗,泄汗就可以使汗化气,汗化气即减少热度,所以这是一副天然冷气机。人身有三万六千毛孔,就有三万六千架的小型冷气机。所以出得汗,就爽快。避暑要诀,倒不一定在不出汗,是必要出汗时,汗出得来。你穿上洋服,挂领带就有十一层布封在脖颈上,把冷气机堵住,汗出不来,气泄不得,非造物之罪也。(外衣领处必是夹的,故两层,再翻领是四层;衬衫此处又翻领又为四,合为八,领带二,又加当中铺垫一层为三,故为十一,即十一道封条,不许泄气。)假定不被封锁,清风徐来,轻轻吹过毛孔上小毛,就非常适意。若是不居山上而居城市,山风吹不到,是人为的,又非造物之罪也。领带之为物,乃北欧寒带演化出来的服装,与热带最不相宜。有时入乡随俗,不得不戴,真是无可奈何。这且表过不提,单说日月潭的鸟语。
公冶长懂鸟语,这不是不可能,只是常人不大理会而已。语言发源于诗歌,先有感叹吟唱,然后有文字语言。这是语言学上的Sing-SongTheory。世界文学史,都是先有诗歌,才有散文,所谓“诗亡然后春秋(散文)作”,本来是应当如此的。所谓语言,只是传达意思的方法。蜜蜂觅到好花盛开处,回来巢中向他蜂作特别跳舞,报道消息,并指示花园方向,是一种语言。两蚁相遇于途中,交须一会,亦是传达的意思。所以中文说鸟语,不说鸟歌,是对的,是能特别体会鸟类的生活。
新近我家买几只鸡来养。有一早晨一小雄鸡忽然学唱,负起他司晨的责任了。其声音嘶而促,绝不像大雄鸡的响澈。你绝对想不到,这一唱,把笼中的小姐都发昏了,个个心里乱跳,发出温柔缱绻的声音,说“我在此地”。其声音,有母鸡呼小鸡的温柔,而却没有老母鸡的粗鄙。
日月潭有各种野鸟。在晨光熹微、宇宙沉寂,可恶的人类尚在梦寐中之时,众鸟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开他们的交响乐会。大概日月潭的鸟语可分四五种,而最特别的是一种我所谓时哉鸟,唱的主调是“时哉——时哉!”重叠的唱,而加以啁啾的啭喉音。那天我没听见子规鸟的“思归!思归!”不知有没有。我想春天应该有的。江浙人说子规的叫是弟弟哭他被继母迫死的哥哥,泣血而死,化为杜鹃,因为江浙音呼“哥哥”为“孤孤”。众乌的语式不同,其中也有:
“快起来!快起来!”这是早眠早起很勤谨的一种小鸟,呼其同类,觅好虫吃。
“臊!臊!害臊!”声音非常粗暴。这是一种厌世的岩栖高士,以为举世沉浊,不足与庄语,无疑的,他是黄老派的。
“莫踌躇!莫要踌躇!可别胡涂!”——声音非常轻细而婉约动人。
其余还有仅发唧唧咄咄的短音。时哉鸟,唱的啭音特别多,夹杂别的话,再以“时哉!时哉!”主题为结束。这样此唱彼和,隔山相应,鸟音渡水而来,以湖山为背景,以林木为响声,透过破晓的蓝天,传到我的耳朵来,自然成一部天然的交响曲。这是在庭院内以鸟笼养鸟所领略不到的气象,其自然节奏及安插,连他们的静寂停顿而后再来,都是有生气的,百鸟齐鸣的情形,大率如下。
“啾啾!还不起?快起来!快起来!我说快起来!”忽然天上传来的美乐,SO,MI,RE,DO-SO,SO,MI,RE,DO……TR……TR,TR时哉!时哉……TR,可不是吗?……时哉!时哉!……不起,不起,还不起?SO,Ml,RE,DO-SO,SO,MI,RE,DO…… ……莫踌躇!别糊涂,莫要踌躇……TR……时哉,时哉,时哉!可不是吗?时哉!时哉!时哉!还不起,还不起?臊!臊!害臊!SO,MI,RE,DO-SO,SO,MI,RE,DO,(静默半分钟)……啾!……啾!啾,莫糊涂,莫踌躇……时哉!时哉!时哉!……”文章第一段提到的日月潭有什么特点,写其有何作用?
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所以中文说鸟语,不说鸟歌,是对的,是能特别体会鸟类的生活。
(2)在晨光熹微、宇宙沉寂,可恶的人类尚在梦寐中之时,众鸟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
虑地开他们的交响乐会。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结文章加以分析。
文章中开篇对于“泄汗”“领带”的描写,被人认为是“走题”之笔。你有何理解?请简要陈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嫦娥三号不是脱离中国现实的孤军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12月2日凌晨顺利发射升空,并将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它所携带的“玉兔”月球车也将在月面巡视勘察。这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它若成功完成任务,中国将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支实现月面软着陆的人类技术力量。
航天领域的“月球项目”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探月、登月和驻月。只有美国完成了前两步,加入第一步的则有多个国家。第一步探月又分为“绕”、“落”、“回”三大动作,大多数国家都还在“绕”的阶段,之前除美国外,只有苏联实现了软着陆。在阿波罗登月多年后又启动的第二轮探月潮中,各国的迄今活动都是以“绕”为主,加上硬撞击,嫦娥三号有可能成为近几十年第一个在月球上软着陆的人造装置。
嫦娥三号的巨大价值和意义是不容置疑的,嫦娥三号软着陆是中国最终实现航天员登陆月球的重要一步,它将把中国推到当下月球科研活动的最前列。
中国近年的航天成就相当耀眼,但它不是中国科学进步的一支孤军。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科研大国,一大批成果相继收获,它们相互支撑.刷新了中国整体科技面貌。航天是其中强有力的支点。
航天“有用”或“无用”的争论是伪命题。它在中国科学界根本不存在,在世界它也是只属于中小国家的困惑。中国互联网上常有“不如用航天换扶贫”的争议,但这些声音完全是泡沫性质的,中国的政策制定者需避免受到它们的干扰。
其实在中国综合发展中,嫦娥三号远非跑得最快最远的那一项。中国的一些地面基础设施建设,很多关键性产品的产量都已位居世界前列,中国同美俄的航天差距,要比铁路、互联网等单项领域的差距更大。中国需继续快速补上的恰恰是重大科研领域的短板。
上世纪第一轮探月竞赛潮的确有冷战政治需求的推动的,但由此而来的政治标签已被后来的几十年基本冲洗干净。新一轮探月活动,科技和经济考量成为两个主驱动轮。中国作为全面发展的大国,一个重要领域的落后将对国家整体竞争力形成牵制。相反,一项高科技的领先突破会释放广泛的拉动力。
中国重大科研领域既谋快,也很重视稳。美苏早期的探月活动失败率极高,当时的政治功利主义让双方都难以冷静。中国的整个航天事业既处于与他国的竞争中,又坚持自己的节奏,避免盲目攀比。这样的实事求是态度应当受到鼓励。
中国社会应给予探月等前沿科学活动更多支持。随着向世界最高水平逐渐接近,中国科学家们在项目选择甚至确定科研大方向上都将面临更多挑战,我们无法永远踩着别人的脚印走,我们必须敢于在一些关键处迈出探索的脚步。
美国的航天飞机被逐渐确认不是很准确的航天技术方向,被迫离开历史舞台。对于航天飞机这一“弯路”,美国社会的宽容和继续探索的执着精神,是值得中国社会思考的。
我国进入重大科研活动集中扎堆的时期,这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活跃期。我国以往里程碑式的科研成就,都是完全由国家主导实现的。如今市场的手越来越有力量,如何让改革的过程进一步强化国家办科研大事的能力,而不是削弱它,这是改革面临的考验之一。
中国不能一口气吃个胖子,但今天回首,我们还是能够发现自己长了一些肌肉。正因为饭要一口一口吃,中国的科学家们需要只争朝夕,整个国家和社会要给予他们坚决的激励。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升空后若成功完成任务,将使中国成为实现月面软着陆的人类技术力量之一。 |
B.各国的航天活动“月球项目”都是以“绕”为主,嫦娥三号发射后有可能成为第一个在月球上软着陆的人造装置。 |
C.中国近年的航天成就刷新了中国整体科技面貌,但嫦娥三号不是综合发展中发展最快的一项。 |
D.在世界发展中,中国如果在某个高科技上获得领先突破会释放拉动力来增强国家整体竞争力。 |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携带了“玉兔”月球车,它将在月面巡视勘察,这次任务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一次,意义非凡。 |
B.不管人们如何争议航天“有用”或“无用”,我国的政策制定者都应坚持科技兴国、航天兴国的政策。 |
C.在各国的探月活动中,政治需求是首位,而科技和经济上的发展与需求也是积极重要的推动力量。 |
D.航天这个重要领域的发展跟国家整体竞争力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 |
在嫦娥三号顺利发射升空后,结合文章,你认为中国重大科研领域要获得发展,应该怎么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白菜汤
【俄国】屠格涅夫 巴金 译
一个农家的寡妇死掉了她的独子,这个二十岁的青年是全村庄里最好的工人。
农妇的不幸遭遇被地主太太知道了。太太便在那儿子下葬的那一天去探问他的母亲。
那母亲在家里。
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
她的脸颊很消瘦,颜色也阴暗,眼睛红肿着……然而她的身子却挺得笔直,像在教堂里一样。
“呵,天呀!”太太想道,“她在这种时候还能够吃东西!她们这种人真是心肠硬,全都是一样!”这时候太太记起来了,几年前她死掉了九岁的小女儿以后,她很悲痛,不肯住到彼得堡郊外美丽的别墅去,她宁愿在城里度过整个夏天。然而这个女人却还继续在喝她的白菜汤。
太太到底忍不住了。“达地安娜,”她说,“啊呀,你真叫我吃惊!难道你真的不喜欢你儿子吗?你怎么还有这样好的胃口?你怎么还能够喝这白菜汤?”
“我的瓦西亚死了,”妇人安静地说,悲哀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下来,“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给人把心挖了去。然而汤是不该糟蹋的,里面放有盐呢。”
太太只是耸了耸肩,就走开了。在她看来,盐是不值钱的东西。
(选自《微型小说鉴赏辞典》)地主太太指责死去儿子的农妇在悲恸的时候还能喝下白菜汤,是心肠硬,不爱自己的儿子。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农妇“汤是不该糟蹋的,里面放有盐呢”这句话让你有怎样的人生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缅怀丰子恺老友
朱光替
子恺是受“四人帮”残酷迫害者之一,含冤去世已一年多了。他在我心中仍然活着,他是个令人难忘的人。
我认识子恺还在半个世纪之前。江浙战争把我在上海教书的一个学校打垮了,夏丐尊把我介绍到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英文,那里同事的有夏丐尊、朱自清和丰子恺等人,我们课余闲暇时经常在一起吃酒聊天。我至今还记得子恺酒后面红耳赤,欣然微笑,一团和气的风度,这时他总爱拈一张纸乘兴作几笔漫画,画成就自己制成木刻,让我们传观,我们看到都各自欣赏,很少发议论,加评语。当时我们向往教育自由,为着实现自己的理想,不久就相继跑到上海去创办一所立达学园和一所开明书店,并筹办一个以中学生为对象的刊物《一般》。我们白手起家,经常欣然微笑消闲自在的子恺也积极参加筹备工作,我才看出他不只是个画家,而且也是肯实干的热心人。但是在繁忙中只要有片刻闲暇,我们还保持嚼豆腐干下酒谈天的老习惯,子恺也没有忘记他的漫画和木刻。我常用“清”“和”另个字来概括子恺的人品,但是他胸有城府,“和而不流”。他经常在欣然微笑,无论是对知心的朋友,对幼小的儿女,还是对自己的漫画和木刻,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爱无嗔,既好静而又好动,没有一点世故气。他是弘一法师的徒弟,在人品和画品两方面都受到弘一的熏陶。我在白马湖时,弘一也偶尔来看望他。也曾一度随弘一持佛法吃素。抗日战争胜利后,弘一去世,子恺还不远千里由贵州跑到西川嘉定请马一浮为他的老师作传。当时我也在嘉定,乱离中久别重逢,他还是欣然一笑。我从此体会到他对老师情谊之深挚。解放后不久,他和我都当了政协委员,他每逢开会来京,相见仍是“欣然微笑”,可是最后一次他的健康和兴致都己不如从前,尽管我们两人是同年,他的“黄昏思想”已比我浓得多了。后来他和我一样受到“四人帮”的无情打击,他的受到人民喜爱的漫画被批判得体无完肤,现在重见天日,我这个后死者只有缅怀他在世时那种忠实于艺术和忠实于师友的风度,不禁有人往风微之感而已。
我先从子恺的人品谈起,因为他的画品就是他的人品的表现。一个人须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刨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子恺从顶至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论笑貌,待人接物,无一不是艺术的,无一不是至爱深情的流露。他的漫画可分两类,一类是拈取前人诗词名句为题,例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指冷玉笙寒》《黄蜂频扑秋千素,有当时纤手香凝》之类;另一类是现实中有风趣的人物的剪影,例如《花生米不满足》《病车》《苏州人》之类。前一类不但有诗意而且有现实感,人是现代人,服装是现代的服装,情调也还是现代的情词;后一类不但直接来自现实生活,而且也有诗意和谐趣。两类画都是从纷纭世态中挑出人所熟知而却不注意的一鳞一爪,经过他一点染,便显出微妙隽永,令人一见不忘。他的这种画风可以说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妥帖结合。
子恺的文化教养是既广且深的。他早年学过西画,所以懂得解剖和透视。他到日本留过学,接触到日本的浮世画和日本文学,曾翻译过一些小说,晚年还译完《源氏物语》这样的巨著。不过形成他的人品和画品的主要还是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他熟悉中国诗词,又从弘一学过书法,下过很久的功夫。他告诉过我,每逢画艺进展停滞,他就练写章草或魏碑,练上一段时期之后,再回头作画,画就有些长进,墨才“入纸”,用笔才既生动飞舞而又沉着稳健,不至好像飘浮在纸上。从子恺的例子我才开始懂得中国“诗画同源”和“书画同源”的道理。
子恺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漫画家和木刻家,他对画艺的功绩,将来历史会有公论。我所惋惜的是他的几十年的画稿已大半散失,仅存的只有青年书店印行的一部《子恺漫画选集》,现在在市上已不易找到。这部选集倒是选得很精,而且是由他本人进行木刻的,我希望关心漫画和木刻画的出版界领导能设法使这部选集再印出来,这不应该是件难事。简要阐释画线处加引号的“欣然微笑”一词的表现作用。
为什么丰子恺每逢画艺进展停滞时则练章草或魏碑?这给你什么启示?
综观全文,简析概括朱光潜笔下的丰子恺形象的特点。
文章以“这不应该是件难事”戛然收尾,试结合全文,简析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