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中国瓷器艺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英语的“China”既是瓷器的意思,又指中国,可见瓷器与中国的关系何其密切。现在,瓷器不单是使用得最广泛、最受欢迎的用具,其精湛的工艺与艺术成就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深藏其中的艺术内涵、工艺技巧、科学知识、各朝代的历史情况,以及意识形态与信仰特征等,均是饶有趣味的研究题材。
瓷器是用瓷石或高岭土做胎,在1200°C左右的高温中烧成,胎体较陶器坚固,且经久耐用的器皿。瓷器表面施有一层高温釉,不仅使器物具有美观效果,而且便于清洗。
瓷器的胎体可塑性极强,可以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器物,便于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要。由于制瓷原料成本低,瓷器可以大量生产,与金、银、铜等金属器物相比,瓷器既经济又实用,所以一经问世,就深得世人喜爱。
瓷器不仅是可供使用的物质器皿,而且在造型、色泽和装饰工艺等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性、美学鉴赏性和收藏价值,堪称实用与观赏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交融的产物。中国既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瓷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产国。
瓷器成熟于东汉晚期,后经魏晋南北朝400多年的发展,形成中国陶瓷史上的第一个发展期,这时期以青瓷独盛为主要特征,且历久不衰。
唐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当时除南方越窑青瓷与北方邢窑白瓷相互媲美,形成所谓“南青北白”的格局外,其它如三彩陶器、黑釉、花釉、绞胎以及釉下彩绘也尽显风采。
宋代是中国制瓷业极其辉煌的历史时期,各地新兴窑场不断,涌现出不少驰名中外的瓷窑。所谓“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除此五大名窑外,宋代还形成了八大瓷窑体系。
宋代,与宋王朝并存的还有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这些地区的瓷器,以鲜明的游牧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著称于世。元朝,当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后,不仅迅速发展为明清瓷器生产的主流,同时也是行销海外的主要品种。红釉、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的烧制成功,也是中国制瓷工艺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
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中国瓷器在这个时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其主要特征是形成了五彩缤纷的彩瓷世界,各种高温及低温颜色釉瓷的烧制技术,也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下列对“中国瓷器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瓷器精湛的工艺与艺术成就在世界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
B.中国瓷器的胎体可塑性极强,可以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器物,由于制瓷原料成本低, 经济实用,所以一经问世,就深受世人喜爱。 |
C.中国瓷器在造型、色泽和装饰工艺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美学鉴赏性。 |
D.中国瓷器堪称实用与观赏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交融的产物。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瓷器是用瓷石和高岭土做胎,在1200°C左右的高温中烧成的,胎体较陶器坚固,经久耐用。 |
B.瓷器成熟于东汉晚期,后经魏晋南北朝400多年的发展,形成中国陶瓷史上的第一个发展期,这时期的瓷器以青花瓷为代表。 |
C.唐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当时南方越窑青瓷与北方邢窑白瓷相互媲美,其他如三彩陶器、黑釉、花釉、绞胎以及釉下彩绘尽显风采。 |
D.宋朝出现的成熟的青花瓷,迅速发展为明清瓷器生产的主流,同时也是瓷器行销海外的主要品种。 |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中国瓷器深受全世界欢迎”这个观点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认知心理学视野下的个体行为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心理学诞生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而认知心理学约起源于20世
纪50年代。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知觉、意象、思维、记忆、
语言等。
认知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意识和心理机制,更强调人的行为受其认知过程的影响和
制约,主张正是内在的认知可以解释和预见行为,并构成个体行为的重要基础。认知心
理学认为知觉、意象在揭示人的内在认知心理机制,从而在深入分析和理解人的行为方
面具有重要作用。
人依靠感觉与知觉了解周围的世界。知觉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心理活动,通过对感
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完成一系列的信息加工和处理。当一个人接受到来自环境的信息
或刺激时,他便会通过相应的神经活动对接受的信息或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和判断,形
成新的知觉,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刺激作出反应。人的知觉行为表现出整
体性、选择性、相对性、恒常性、组织性等心理特征。总的说来,知觉的形成要依赖于
个体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知觉是现实刺激的信息和记忆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在反应
或采取某种行动之前,总是会有一个内部的心理决策过程,这个心理过程是个体在已有
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整合完成的。这样一个决策过程便意味着刺
激的输入与反应的输出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的心理过程或内在的认知过程。人的行为离不
开认知,而认知的本质在于符号计算和信息加工。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和意象是密切相关的。所谓意象,是指已经贮存的知觉形象的
再现,或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的形象。意象形成的过程常常是选择性知觉、错误知
觉、知觉扭曲不断发生的过程。意象作为个体过去所获信息的产物,它不是信息的一般
积累,而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信息认知图式。当个体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问题时,由
于时间、信息及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快速地、严格地、理性地搜集所有的信息
而对问题进行客观地分析,于是在心理惰性的驱使下,个体总是尽可能地节省认知能量、
减轻认知负担,试图寻找认知的捷径,从而不自觉地、更多地依赖于已有意象进行决策
和行动,而这有可能会产生错误知觉。
错误知觉指个体对收到的信息或刺激的理解和判断背离了实际情况。由于知觉往往
要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不全都是客观真实的刺激因素本身,而是对刺激因素的知
觉最终决定着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在此情形下,就可能导致刺激本身特征的失真或扭曲
事实的知觉现象。一旦知觉发生错误,理解就会错误,从而做出错误反应。可见,在个
体决策过程中,知觉起着重要作用。个体的错误知觉往往都是负面性的,“并非都是坏事。
行为的正面、负面效应,要看个体的错误知觉在其意识中形成了怎样的意象,不同的意
象会指引不同结果的产生。.
(本文选自《光明日报》2007年7月10日,有删改)下列对“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门新兴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心理学中的知觉、意象、思维、记忆、注意等。 |
B.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人认识决定个人行为,但认知有误未必行为错误。 |
C.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意象紧密相关。知觉是意象的基础,意象是知觉形象的再现或改造。 |
D.认知心理学认为意象形成的过程,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如果依靠这种意象决定行为,往往会产生错误的结果。 |
下列对错误知觉的形成及结果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错误知觉可能由定势思维所致。 |
B.个体只要克服惰性心理,严格理性地分析所占有的信息就会避免错误知觉的形成。 |
C.错误知觉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使无必然的意象成为现实,助人成功。 |
D.错误知觉即错觉,个体行为出现负面性结果,不一定是错误知觉的错,个体意识中意象如何,才是个体行为正负的主要依据。 |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知觉的形成离不开个体的已有知识与经验,而个体的行为也离不开个体已有的认知。 |
B.知觉与意象的产生都离不开现实的直接刺激,现实的刺激是形成知觉与意象的基础。 |
C.意象建构着个体的心理品质,而个体也利用意象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
D.知觉、意象决定着人们行为的方向和效果,在个体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近似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此外《灵宝经》还记载某国大旱,一个女仙“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这是用啸来求雨。葛洪的《神仙传》也曾记载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众客震惊”。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魏晋以后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但其实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颧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所以吟啸之风,广泛流行,以至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吐属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啸于其音乐性之外,再蒙上这样薄薄一层玄学的外衣,遂使它在当时更具魅力。如《晋书•阮籍传》说他在苏门山遇见后来被称为“仙君”的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不过,啸声中确乎没有歌词,不能把吹口哨说成是无词之歌,正像不能把吹喇叭说成是无词之歌一样。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存,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泰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这时在考古材料中看到的啸者,则大抵为艺人。河南偃师出土的宋代砖画河南焦作、山西侯马出土的金代陶俑中都有吹口哨的。他们都是正在演戏的演员: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根据文意,下列对“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啸.近似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可以用来抒情,也可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 |
B.魏晋名士首倡“啸”,他们常常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时甚至是登高临远之际且吟且啸。 |
C.啸声没有歌词,但相当优美,带有旋律且具有音乐性。因其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因而不能理解为唱歌。 |
D.魏晋时期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或“感慨发声”,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它不是随声感叹,而是有音乐性且寄托了文人的风骨和气质。 |
下列不属于表现“吟啸之风,广泛流行,以至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一项是
A.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
B.阮籍遇见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 |
C.《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 |
D.河南偃师出土的宋代砖画,河南焦作、山西侯马出土的金代陶俑中都有吹口哨的。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啸”在早期是妇女抒发胸中忧怨郁闷之气的途径,也有巫术的神秘色彩,后来进入文人圈后不啸则无法表现名士风度和气质。 |
B.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泰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可以证明,“啸”在唐朝的文人中也是非常流行的。 |
C.孙登没有回应阮籍的“商略”,却回应了他的“啸”,可见孙登也是一个“啸”的高手,且对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不懂不通甚至厌恶。 |
D.“啸”的风俗因为后世的学者文人逐渐热衷于义理功业而逐渐淡化,没有人再会“啸”,“啸”最终沦为艺人的表演技巧。长时问的隔膜,使现代人已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让建筑审美成为一种常识
王淼
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豪•鲍克斯教授在《像建筑师那样思考》中指出:“如果你想建一座建筑,而不是仅仅盖一座楼,那么你可以有三个选择:雇用一个建筑师,自己成为一个建筑师,或者学会像建筑师那样思考。”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雇用一个建筑师”的成本无疑太高了;而“自己成为一个建筑师”,又并非人人都能够做到;豪•鲍克斯教授给出的一个最具备可行性的选择是:学会像建筑师那样思考。
豪•鲍克斯教授认为,建筑与建筑物显然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前者具备文化和审美的价值,后者不过是“仅仅建成而已”,其满足的也只是商业、住宅或政府的需求,虽然两者只有一字之差,境界却相差甚远,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建筑物庇护的是人的身体,满足的是人类对于遮风挡雨的栖息之所的原始需求,那么,建筑所庇护的就不仅仅是人的身体了,它同时还庇护人的灵魂,满足的是人类对于生活品质和人生梦想的追求
以这样的标准去衡量,我们城市中的大多数“房子”其实只能算是建筑物,而决非既能够帮助我们提升人生境界,又能够充当我们心灵家园的建筑。与这两个概念相类似的,还有被称为专业人员的“建筑师”——在豪•鲍克斯眼中,真正伟大的建筑师无一不与思想家与艺术家的称号紧密相联,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建筑师却只配被称作“高级工匠”,因为他们只会造房子,却无法将房子提升到建筑的高度。当然,正是鉴于这种专业建筑师的成绩“就是让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丑”的现状,豪•鲍克斯认为,既然建筑涉及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既然建筑物的一个很关键的功用就是为人类的精神提供美感,那么,建筑就决不只是少数专业人员的事情,而让建筑成为一个公众话题,让建筑审美成为一种常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建筑中来,如此种种,也就显然比培养少数专业人员更加紧迫、更加重要。
我觉得与其说豪•鲍克斯教授是在阐释一种建筑理念,不如说他是在阐述一种生活理念——这种生活理念的实质不是让人迎合建筑物,而是让建筑物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的需要。这种生活理念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启示。正像豪•鲍克斯所说的那样:“除了设计、建设、精神内涵和不动产值之外,你对建筑的真实体验就是正在影响你的意识观念的那些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影响了你的生活方式——使你的生活更加优雅或者更加糟糕。”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生活更加优雅或者更加糟糕,不仅取决于建筑物的质量,同时也取决于你本人对于建筑的认识,而在某种程度上,后者的重要性甚至远远超过了前者
豪•鲍克斯教授鼓励更多的普通人去了解建筑、欣赏建筑、读懂建筑物的社会目的和象征意义,进而学会像建筑师那样去思考。豪•鲍克斯教授告诉我们,积极参与到建筑中来,其实就是在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下列分析与概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真正的建筑是由专业的建筑师所造,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建筑师,只能建造建筑物。 |
B.真正伟大的建筑师都与思想家、艺术家的称号紧密相联,而大多数建筑师则只是“高级工匠”。 |
C.真正的建筑师能将房子提升到建筑的高度,而真正的建筑师的缺少则让我们的城市越来越丑。 |
D.建筑涉及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因此,建筑不但要发挥真正专业人员的作用,同时还要让公众精通建筑。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豪•鲍克斯教授”关于“建筑与建筑物”的观点的一项是 ()
A.建筑与建筑物内涵不同,前者具备文化与审美价值,后者则只是满足商业和住宅或政府之需,二者不可相提并论。 |
B.建筑与建筑物境界相差甚远,建筑物庇护的是人的身体,而建筑则庇护人的灵魂,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与梦想的追求。 |
C.城市中的大多数住房只是建筑物,而决非既能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又能充当我们心灵家园的建筑。 |
D.建筑与建筑物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需求与功用,建筑并不是像建筑物一样只是用于遮风避雨。 |
根据文意,下列对“让建筑审美成为一种常识”的必要性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具备文化和审美的价值。 |
B.现实生活中很多建筑师只配被称作“高级工匠”,“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丑”。 |
C.建筑不只是少数专业人员的事情,因为建筑涉及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建筑物的功用是为人类的精神提供美感。 |
D.应该鼓励更多的普通人去了解建筑、欣赏建筑、读懂建筑物的社会目的和象征意义,进而学会像建筑师那样去思考。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传音入密
桂亮
在武侠小说中,高手们往往会使出一种叫作“传音入密”的功夫。目前,美国科学家正在把这一神奇想象变为现实。他们开发出一项新技术,可以产生出一束极为狭窄的声波,使得只有特定的接受者才能听见。这种高度“定向”的声音,听起来就好象来自你面前,而事实上很可能是从几百米之外发出来的。这种名为“声音聚光灯”的技术,是目前颇为有前景的声音传播系统之一,它们可以发送出一束大约数英尺的“音柱”(就好象手电筒发出的光柱一样),只有在“音柱”正前方的人才可以听到。
这项技术的发明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约瑟夫•庞培。这项技术的第一批示范技术系统分别被安装在东京主题公园和波士顿科学博物馆里。游客们站在展览品前,只会听到和这个展览品有关的声音,而不会被其他声音搞得心烦意乱。“声音聚光灯”发送器大小不同,可以发出大小随意的声束。
“声音聚光灯”把音频信号转换成超声波信号。高频率声波非常容易聚集,可以和光波一样便于控制,而那些人耳可以听到的声波则会四下扩散;和普通声波相比超声波衰减得慢,可以发送到更远的地方。超声波发出后会和空气压力相互作用,还原出可以听到的声音。空气压力的“非线性”效应对声波信号的改变有一定规律,找到这种规律,是此项技术成功的关键。
庞培的另一项发明也相当厉害,那就是美国技术公司的“超高音速声音系统”。它的原理和“声音聚光灯”类似,也是把声波转换成超声波信号。布莱克斯多克教授体验了这种技术的效果后,说道:“我听到了一个来自100米之外的声音,非常清晰,但是当我往旁边挪了几步之后,就什么也听不见了。这玩意简直是太神奇了。”美国技术公司总裁说,他们从2002年2月开始,正式大批量生产把声波转换成超声波的芯片。前不久,他们和美国军方签署了一个协议,准备将这一技术用于未来战争:心理战。这一技术可以扰乱敌人的判断力,让他们以为有什么东西就在附近。型号比较小的声波发送器完全可以让敌方无法察觉,而幽灵一般的声音足以令神志清醒的士兵也精神错乱。
庞培对军方的做法不满意,他更愿意把他的技术用于音乐。U2乐队的波诺说,准备在U2世界巡回演唱会上用上它。
《知识窗》2002年6月对武侠小说中的“传音入密”“这一神奇想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武林高手对特定的对象说话,而他人却完全听不见。 |
B.来自很远地方的声音,听起来好像来自很近地地方。 |
C.通过武功发出超声波信号,并把信号传给特定对象。 |
D.能够发出特殊的声音,使神志清醒的人精神错乱。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声音聚光灯”和“超高音速声音系统”两个技术系统,都可以使声波传播到比普通声波更远的地方。 |
B.“声音聚光灯”和“超高音速声音系统”工作原理类似:声波转换成超声波信号,再转换出声波信号。 |
C.庞培找到了空气压力对超声波信号转换成为声波信号的作用的规律,使“声音聚光灯”技术获得了成功。 |
D.“声音聚光灯”和“超高音速声音系统”被广泛运用到科学、艺术、军事等各方面,并产生了显著效果。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其他声音不能进入超声波传播的区域,所以游客站在展览品前,只会听到有关的展览品声音。 |
B.“声音聚光灯”发送器大小不同,发出的“声柱”大小不同,因而可以听到声音的范围也大小不同。 |
C.超声波转换出的声音不会四下扩散,所以布莱克斯多克教授往旁边挪了几步,就什么也听不见了。 |
D.庞培对军方的做法非常不满意,而更愿意把他的技术用于音乐,这充分表现了他对音乐艺术的钟爱。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的字义有多种,一般来说,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
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中国文化和西方、印度的文化很不一样,中国文化有着无神论的传播,有超越宗教的人本主义倾向。从孔子开始就一直把“人”看得比“神”重要。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重道义而远鬼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应当说是极有价值的。西方宗教比较发达,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影响。西方基督教文化可以说是“以神为本”。基督教徒也重视为他人服务,这一点当然很好,可还是要信仰一个上帝。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最后信了教,每天晚上跪着祈祷,要和上帝说话。中国的儒家就没有这一套。佛教讲了很深刻、很详细的哲学理论,可它同时也讲生死轮回,人死后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或者变牛变马,这完全是错误的。佛教东来,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并没有居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迷信成分比较少,这正是儒家比较高明的地方。孔孟偶尔还讲“天”的模糊概念,稍有一点信仰的意味,但到了宋明理学阶段,“天”就完全没有上帝的意思了,而是宇宙的本体,中国至少在知识分子阶层,宗教思想相当淡薄,有着“以道德代宗教”的传统。
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认为人是天地的思维器官,人表现了天地的自我认识,孟子辨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强调了“良贵”观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有人对此不了解,说中国自古是“他律”,服从于外界的压力、管束,说西方文化是“自律”。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与有神论相比,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中国哲学特别重视和谐,强调“以和为贵”。春秋时期的史伯说“和以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所谓“和”是创新的源泉,指多样性的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认为和解是解决矛盾的原则。“和”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经常相互矛盾斗争,但是,如果只强调斗争,最后将同归于尽。西方也不是不讲“和”,但更强调“争”,把利益和力量之争看得很重要。
(节选自《中国文史百科总序》,有删改)以下不属于“以人为本”思想的一项是()
A.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
B.中国知识分子宗教思想相当淡薄,有着“以道德代宗教”的传统。 |
C.孟子强调“良贵”观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 |
D.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 |
以下不能证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理论价值”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具有“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精神。 |
B.中国文化有着无神论的传统,有超越宗教的人本主义倾向。 |
C.尽管佛教讲了很深刻、很详细的哲学理论,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并没有居主导地位。 |
D.所谓“和”,指多样性的统一,是创新的源泉,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 |
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孟观念中的“天”是个模糊概念,它仅指神。“天”作为宇宙的本体,是宋明理学阶段确立的。 |
B.中国知识分子宗教思想相当淡薄,这与孔子始终强调“人”及儒教在中国文化中占主要地位有密切关系。 |
C.说中国自古是“他律”,服从于外界的压力、管束,说西方文化是自律,这是不恰当的。 |
D.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做事讲和谐,即用正确意见去纠正错误意见,达到恰到好处,而不人云亦云,盲目服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