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沭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这首诗的前三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请赏析尾联中“嫌”字的妙处。(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后,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1)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如何?请简要分析。
(2)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怀着怎样的心境? 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 桑 子
晏 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酬王处士九日①见怀之作
顾炎武②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①九日:指九月初九日,重阳节。②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0.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排遣。 |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示秬、秸①
张耒②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②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任太常寺少卿。
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担忧饼冷难卖。 |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分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