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说:“(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这段话表明他十分关注
A.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 | B.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
C.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 D.建立联邦储蓄银行 |
“共产党人这时在中国东南部进行活动,他们从民众中取得力量,并通过没收和分配大地产的有条不紊的政策,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从贫苦农民那里得到支持。”材料中的“这时”应指()
A.国民大革命时期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某学者在评价某次革命时说,这次革命的前提是“对政治共同性作出新的解说”,这次革命“所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自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这次“革命”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 B.辛亥革命 |
C.五四运动 | D.国民革命 |
“民族主义只有在短暂的时期内变得极为重要,即在民族建构、政府、外部威胁、领土争议、或内部受到敌对族群或文化群体的主宰危机时,民族主义才显得极为重要。”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时期是:()
A.鸦片战争后 | B.甲午战争后 |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D.解放战争后 |
“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 | B.清末新政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 D.新文化运动时期 |
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如果把这个观点套用于中国近代史,这里的“一场革命”可以是()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