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六个基本环节。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规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为了验证做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
| B.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
| C.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的基础上 |
| 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所有生物相关性状的遗传现象 |
如果一个基因的中部缺失了1个核苷酸对,可能的后果是()
| A.翻译为蛋白质时在缺失位置终止 |
| B.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 |
| C.翻译的蛋白质中,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
| D.没有蛋白质产物 |
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T)/(G+C)=0.4,上述比例在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分别是( )
A.0.4和0.4 B.2.5和1 C.0.6和1 D.0.6和0.4
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异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材料都是原核生物 |
| B.都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
| C.都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 D.实验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蛋白质和DNA分开 |
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丝分裂一般不发生DNA复制 |
| B.DNA复制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的基因 |
| C.一个DNA分子通过复制形成另一个新的DNA分子 |
| D.需要解旋酶、限制酶、DNA聚合酶 |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 A.噬箘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
|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
| 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
|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