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
B.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
李贽《道古录》载:“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更有一物不得所者哉?”该材料
A.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 | B.倡导人性的自由发展 |
C.强调万物存在对立统一 | D.体现传统礼教统治地位动摇 |
《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这表明
A.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 B.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
“文革”结束后,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邓小平南巡讲话,我国出现了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这两次思想解放()
A.结束了“左”倾错误,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
B.破除了对领袖个人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崇拜 |
C.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
D.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始终坚持的民生思想是()
A.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 |
B.坚持主权在民,自由平等 |
C.实业救国,改善民生 |
D.国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在今日,工业的霸权带来商业的霸权,在真正的手工制造业时期,却是商业的霸权带来工业的优势。当时殖民制度所起的主要作用即由于此。”下列史实不能佐证马克思观点的是()
A.荷兰在17世纪上半叶成为“海上马车夫” |
B.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
C.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
D.“日不落帝国”建立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