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
1924年12月,北京公交开通有轨电车,坊间出现了“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的竹枝词。其中“来往行人上下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触犯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
B.新式交通工具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 |
C.市民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
D.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改进交通工具的诉求 |
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城市急剧扩大、人口迅速膨胀,形成了清朝县衙、外国租界、青红帮会“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同样开埠的广州却没有此类现象。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列强逐步控制上海,实施“以华治华”政策 |
B.清政府放弃了上海的行政权 |
C.太平天国进攻上海,导致局势混乱 |
D.上海原有的地方机构级别过低,无法承当城市发展的职能 |
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崇,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
A.中体西用思想 | B.维新思潮 | C.新文化运动 | D.马克思主义 |
公元702—777年,日本先后6次派使节到唐朝。每次随行的留学生多达四五百人;20世纪初,中国大批青年奔赴日本,“游学之盛……络绎不绝”。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民族危机的加深 | B.本国的政治迫害 |
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 D.先进文化的吸引 |
1766年,亚当斯写道:“我向来是怀着崇敬和惊奇的心情认为,北美的拓殖是上苍教化和解放全世界所有奴性十足之人的宏伟计划的开端。”这种看法在之后的岁月里成了美利坚合众国上下的普遍信仰。对于18世纪后半期的美国人来说,下列历史事件中,起到进一步增强了他们上述信念的是
A.《权利法案》的颁布 | B.《拿破仑法典》在欧洲推行 |
C.《人权宣言》的诞生 |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