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裸岩上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其生物的演替顺序是
A.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
B.原始生命→蓝藻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
C.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
D.种植作物→杂草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
2008年12月23日,大陆同胞赠送台湾同胞的大熊猫“团团”“圆圆”终于抵达台北,人工圈养在台北市立木栅动物园。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圈养能为即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
B.大熊猫种群数量锐减的原因之一是其栖息地被破坏 |
C.人工圈养属于就地保护,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
D.可以将胚胎工程技术应用于大熊猫人工繁殖的研究 |
下表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A→B→C(三者构成一条食物链)各种群对能量的同化、利用、传递等的部分数量关系,已知该草原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50000百万千焦,但其中149875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能被生产者固定。针对此图有关计算错误的是(单位:百万千焦)()
生物类群 |
同化量 |
净生产量(净同化量) |
呼吸消耗 |
传递给分解者 |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
未被利用的能量 |
||||
A |
() |
(?) |
65.5 |
3.0 |
15.0 |
41.5 |
||||
B |
14.0 |
5 |
() |
0.5 |
2 |
2.5 |
||||
C |
2 |
() |
1.4 |
微量(不计) |
无 |
()
|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A.出现过植被的地方,群落只能发生次生演替 |
B.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生物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
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D.生态系统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功能 |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A、B、C、D组成生物群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无机环境中的CO2都是生物呼吸作用的产物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C.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
D.A是生产者,D是分解者
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影响海洋植物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是阳光 |
B.在农业生产上,可依据群落的结构原理,合理搭配种植不同农作物 |
C.退耕还林能使群落的结构复杂化,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D.因生物群落具有分层现象,种植水稻时,应合理密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