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宣传画
请问:
(1)你从该宣传画中读出哪些历史信息?依据分别是什么?
(2)如要核实你对该画认识的准确性,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或方法?(至少写出4个,共4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饭革命的道路……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毫不存在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读过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许多人,成了革命叛徒,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常常能够很好的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整。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
材料二最近几个月,中央政治局听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从中看到一些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结合起来,一共有十个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四、国家、生产单位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七、党和非党的关系;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九、是非关系;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材料一体现了毛泽东怎样的思想主张?这个时期他是如何把这一主张付诸实践的?
(2)材料二中毛泽东的经济思想和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为了保障马来半岛作战的侧背安全,切断援蒋路线,加大对印度和中国的压力,日军对缅作战。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中国战争史》
材料二 斯大林格勒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红色凡尔登”之名已传遍于世界。这个比拟并不适当。今天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凡尔登来,有性质的不同。……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和影响。
(2)在材料二中,英美报纸为何把斯大林格勒战役比成凡尔登战役?如何理解毛泽东所说的“有性质的不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美国)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次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中引起一个巨大变化一样。
材料二 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以下几个因素可解释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几十年中所产生的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传统的文官候选人一直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艺术。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材料三(中国)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新的种类的新国家”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的种类的新国家”中“新”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造成“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的理由。结合三则材料回答,共和政体在中美两国不同的境遇说明了什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今欲采西学,宜于广东、上海设一翻译公所,选近郡十五风以下颖悟文童,倍其廪饩住院肆业,聘西人课以诸国语言文字,又聘内地名师,课以经史等学,兼习算学。闻英华书院、墨海书院藏书甚多,又俄夷道光二十七年所进书千余种,存方略馆,宜发院择其有理者译之。
——咸丰十一年(1881年)冯桂芬《采西学议》
材料二 1905年9月,清政府正式决定废除科举,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可以说其重要性超过了后来的辛亥革命。12月6日,领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新机构——学部也正式成立了。学部在推行新式教育方面作出了许多工作。从那时起,中国有了第一批教育法规,新式教育在中国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从那里起,中国有了第一册全国统一的教科书,1907年春《初小国文教科书》第一册诞生了;从那时起,中国教育便有了视导、考试制度,这是清末教育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从那时起,中国便有了全国范围内的学务统计。
——《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1862—1912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冯桂芬“采西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废除科举,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的依据。
材料:关于中国现代史的起始时间,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大多数学者认定中国现代史即1919——1949年的中国史。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划分历史时代的标准应是社会形态,“从鸦片战争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社会性质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这110年的历史应该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叫做中国近代史”。他们主张中国现代史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近年来学术界对此问题再次展开讨论。主要观点仍是上述两点:一是主张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二是主张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此外,还有人提出了第三种意见,认为中国现代史应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或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评论材料中关于中国现代史起始时间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