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者艾弗瑞·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说: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的跨越种族的一件重要事件。“哥伦布大交换”导致了
| A.东西半球平等的交流 | B.欧洲工业文明的到来 |
| C.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 D.英国成为新贸易中心 |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这主要反映出
| A.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
| B.古代制瓷业和丝织业很发达 |
| C.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上述领域 |
| 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 |
《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的生产方式。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
|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
| 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
| 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 |
| 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西汉设立中朝 ②文臣任知州,设通判 ③“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④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④ | D.①③ |
“胡惟庸决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 A.内阁制度 | B.宰相制度 | C.宦官集团 | D.胡惟庸集团 |
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引用了下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可能研究的主题是
| 年代 |
道、路、省 |
州数 |
郡国数 |
县、邑、道、侯国等 |
户数(万) |
| 西汉平帝(1—5) |
— |
13 |
103 |
1 587 |
1 223 |
| 唐贞观十三年(639) |
10道 |
358 |
— |
1 551 |
缺 |
|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 |
15道 |
— |
328 |
1 573 |
841.3 |
| 宋开宝(968—975)末 |
— |
297 |
— |
1 086 |
309 |
| 宋宣和四年(1122) |
26路 |
288 |
— |
1 234 |
— |
A.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