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 早在美国独立前,北美地区和中国便有了贸易关系,中国的茶叶深受当地人民欢迎,中国的瓷器也已进入普通人家。但当时北美大陆的贸易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所垄断,北美十三州的商人不能直接进行对华贸易,经过长期的艰苦的独立战争,北美十三州赢得了自由,这个松散的联邦面临着国库空虚,财政竭蹶的严重困难。英国仍然把美国当作敌国,对美国货物课以高额关税,不许其船只驶入加拿大与英属西印度群岛;法国、西班牙等也对美国实行贸易歧视;北美十三州的国内市场又十分狭小,所有这些情况迫使美国商人开辟新的海外市场。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东方,首先是中国。……“中国皇后”号首航成功燃起了新英格兰商人开拓东方市场,追逐利润的强烈愿望,在“中国皇后号”的带动下,美国社会很快出现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对华贸易热潮。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49)》(上卷)
材料三 中美建交30多年来,双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中美贸易额从1979年的24.5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4847亿美元,增长将近200倍。与建交时相比,双边经贸合作已发生质的变化,合作内容已从单一的贸易扩展到经济的各个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3年上半年中美经贸合作简况》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影响明代市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华贸易的历史背景及中美贸易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新时期中美贸易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
(10分)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标语字把民国的“国”改写为“囻”。
——宋军《申报的兴衰》
材料二 (民国初年)官府之文告,政党之宣言,报章之言论,街巷之谈说,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袁世凯身败名裂,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申报》庆祝的1912年元旦的重大政治事件是什么?(1分)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哪一重要意义?(2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在移风易俗方面的三项措施。 (3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2分)
相权与君权的关系,是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线索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二: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有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1)依照秦朝官制,丞相一职的主要职责是什么?(2分)
(2)材料一中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 (2分)
(3)材料三中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2分)
(4)请说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演变的趋势。(2分)
中国近代史既是外国列强侵华的屈辱史,更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抗争史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请列举中国近代前期(1840-1919年)列强发动的四次侵华战争的名称,扼要回答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从这四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11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强调:“2014不是1917,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做榜样。我希望日本的领导人能够懂的这些基本的道理,能够尊重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
——摘自凤凰资讯
材料二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1)材料一中提到的“1894年”中日之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2分)
(2)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在中国犯下了哪些违背“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的滔天罪行(请写出三例)?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分)
(3)在二战胜利结束近70年的今天,中国政府为什么将9月3日确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举行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是什么?(4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3:(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4:(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中的示意图,指出图一、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3分)
(2)材料2中的“上”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3分)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3、4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8分)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