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乔治·泰勒旨在强调
A.经济状况与社会风尚密切相关 | B.经济增长提高人们消费能力 |
C.凯恩斯主义成为经济指导思想 | D.社会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
1912— 1920年,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达到年均12.8%;1927—1936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黄金十年。这两个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政府扶持国民经济的发展 | B.国内政治局面很稳定 |
C.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 D.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
“民族工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只要是中国人办的,都是民族工业,国营民营皆是民族工业;狭义的则只指民营资本所办企业,不含国营的。一般地民族工业是在我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百度百科)从符合“狭义的”、“一般地”两个条件看,下列属于民族工业的是
A.明朝松江暑袜店 | B.英商耶松船厂 |
C.轮船招商局 | D.上海发昌机器厂 |
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
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 | 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
洋务运动欲“自强”而不强的结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创办的近代企业采用封建的生产方式 |
B.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 |
C.没有坚决反对西方列强侵略 |
D.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反对势力的破坏和阻挠 |
在谈及洋务运动时,有人认为:“中国变了,但变的是皮毛,不变的是体制。”这里的“皮毛”指的是西方
A.教育制度 | B.政治制度 |
C.经济制度 | D.科学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