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鉴阅奏章,犹不能尽。”对此材料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光绪钦定政策,变法图强 |
| B.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可以上书言事 |
| C.百日维新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 |
| D.百日维新使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等受到极大鼓舞 |
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粮食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
|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说的“没有前途”主要是因为中国民族工业()
| A.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 | B.地区分布呈东密西疏 |
| C.生产技术水平低 | D.产业结构不合理 |
洋务运动中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减少外流之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
| 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局面 | B.垄断了中国航运权 |
| C.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 | D.实现了自强与求富的愿望 |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工商业城市的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现象,它反映了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该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外商企业 | B.民间手工业 |
| C.家庭手工业 | D.官营手工业 |
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
|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
| C.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
| D.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