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那夫大学发表演讲,阐明中国尊重中亚各国人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愿意继续和中亚各国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势力,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希望通过发展“五通”,即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从中国、中亚到西亚及欧洲的区城大合作,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这一构想得到了中亚各国领导人一致赞赏,表示愿意积极推动、早日实现这一造福沿路各国人民的壮美愿景。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和中亚各国共同打击三股势力,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事实上,这一方案的起草工作早在2004年即已启动,九年间经历了多次艰难的修改和反复后终于出台,明确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短期和中长期目标、重点任务和改革路径。
运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有关知识,谈谈为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历经九年艰难修改方才出台。
每个人都在追逐自己的梦想,这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建构,又为个人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和土壤。习近平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结合材料,运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个人梦”和“中国梦”的关系?
国内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一方面坚持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继续控制通货膨胀;一方面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重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重点支持民生工程特别是保障性安居工程,重点保证国家重大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依据。
当前,我国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发展方式粗放,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较大,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PM2.5等项目监测2012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将年GDP预期增长目标定在8%以下,彰显了中国政府减缓经济增速以提升发展品质的决心,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地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谈谈如何认识我国调低经济增速。
材料一:青海省是长江、黄河的源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力开发太阳能资源,既能解决生活用电问题,又能用来建棚发展畜牧业。为了保护植被,大力发展沼气池。“想要富,先修路”,省委和政府又决定把公路建设作为开发的重点。
材料二:云南省占我国面积的4%,但生物物种却占我国的60%以上。省委和政府决定要建设“绿色经济强
省”,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除发展旅游业外,还要大力发展多种种植业,近期要把种植业作
为发展的突破口。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措施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