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国宪法》中规定:帝国皇帝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皇帝对外宣战或缔约得一般要取联邦议会的同意。材料表明( )
A.皇帝并不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 B.皇帝权力受到联邦议会限制 |
C.联邦议会权力高于帝国国会 | D.帝国皇帝具有专制独裁权力 |
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国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行、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反映了清政府
A.不在乎财政收入的多少 | B.竭力维持华夷之间的藩篱 |
C.对西方侵略者完全屈服 | D.不顾国家主权与尊严 |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 | B.鸦片战争 |
C.通商战争 | D.夷匪犯境 |
1871年,德国天主教会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要求有“独立处理和管辖”自己财产和事务的权利,为此,俾斯麦在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的支持下颁布了一系列法律限制教权。当时教会和政府间的这种斗争
A.体现出德国皇权与贵族已结盟 | B.结局是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
C.说明经济发展推动了德国统一 | D.压制了自由,不利于民主进步 |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说:“(这场彻底的革命)必然使旧制度所包含的坏东西和好东西同归于尽。没有充分准备的人民自行动手从事全面改革,不可能不毁掉一切……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作者在这里反思了
A.革命的彻底性所带来的弊端 | B.不同时期自由所依赖的条件 |
C.美国革命对法国革命的影响 | D.优良制度所具有的永恒价值 |
在1787年制宪的时候,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据此判断,美国设立参议院的目的是
A.削弱众议院的职能 | B.避免少数人的暴政 |
C.用精英政治取代平民政治 | D.实现与众议院的制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