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撒地,薯叶黄,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此句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 B.自然灾害严重 |
C.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 D.“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
才女张爱玲曾发出如此感叹:“我们不大能够想像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大清朝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清朝的服装体现出专制统治的特征 | B.清朝女人的服饰极具民族传统特色 |
C.“迂缓”的主要原因在于外国侵略 | D.清朝仍存在着严格的男尊女卑观念 |
下表是1920~1936年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与民族工业资本的产值比较表。该表反映的现象,直接说明
项目 |
1920年产值(亿元) |
1936年产值(亿元) |
1920~1936年均增长(%) |
官僚资本 |
1.84 |
2.22 |
1.18 |
民族工业资本 |
2.51 |
16.32 |
12.41 |
A.民族工业遭遇重大挫折B.官僚资本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成为经济主体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它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
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
下图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A.忠孝观念渊远流长 | B.重农抑商观念根深蒂固 |
C.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 D.海外贸易交通艰难 |
据《数字中国网》载:“宋代江浙地区出现71个工商业市镇,明代达到318个,清代(1840年前)增加到487个。”与这些市镇明清时期状况不符的是
A.是商品经济发达,社会分工扩大的产物 |
B.推动了对外贸易的高度繁荣 |
C.城市存在使用雇工生产的手工工场 |
D.位于经济繁荣、交通发达要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