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体现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相关主张。
材料二 ……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张产生的背景。
材料三 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谋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吾国既不克闭关自守,即万无越此轨道逆此潮流之理。进化公例,适者生存。凡不能应四周情况之需求而自处于适宜之境者,当然不免于灭亡。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3)依据材料三,请用一句话概括陈独秀的观点,并指出其论证的理论依据。
(4)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两者观点的本质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新文化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但无论是它的兴起或是影响都看到政治的影子。
材料一工业革命的展开有多种原因,其中,封建制度的结束就是一个明显的工业革命导火线。随着封建制度于18世纪初在西方消失,贵族及大地主所享有的各种特权(例如贸易的专利)也随之消失。这些改变推动了自由贸易,形成了更大规模的市场,使工商业的发展更为蓬勃。在这种改变下,旧有的家庭式工业生产模式已不能满足贸易发展的需要,所以人们便致力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以增加产量,因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维基百科 工业革命 词条
材料二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1830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下,英国再次掀起改革运动高潮。资产阶级和工人都发动起来,改革的呼声响彻全国。集会、游行此起彼伏,有些地方甚至发生暴动。
——百度百科 ××改革 词条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材料二中英国改革运动的高潮指的是什么事件?结果怎样?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工业革命和政治的关系。

每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
——百姓俗语
材料二 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2、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3、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4、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
——某历史时期的宣传口号
材料三命题的维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
历史的维度: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梦想
本质的维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实践的维度:实现中国梦要坚持和遵循“三个必须”
世界的维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
——2014年07月14日《北京日报》曲青山《从五个维度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
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时期哪些人的梦想?与这一梦想相对应的是什么经济形态?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时期中国人的什么梦想?这一梦想的问题在哪里?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梦的内涵。不同时期,不同的中国梦说明了什么?

(10 分)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实践,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尝试。阅读下 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根据地逐步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指示明确规定,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实行
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并指出这一革命实践的指导思想。据材料二,指出该革命阶段的中心任务和指导思想。(4分)
(2)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谈谈中共革命思想和政策调整的依据和特点。

徽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反映出传统中国商人的历史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歙(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无以为生,13岁时不得不与其兄“屠酤里中”。后来兄弟二人……终因本小利薄,所获不足以奉亲。江才遂发愤远游,决心在商业上闯开一条致富之路。他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徽州特产和木材),牟取厚利,果然使资本越积越多。当他40岁时,后然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贾了。江才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第;其季子江珍还考中了进士,跻身于官僚之林。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
材料二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有利于徽商群体迅速成长的社会条件。
(2)据材料一、二,归纳徽商的利润消费去向,并分析这种消费思想形成的原因。

近代中国在逐步融入世界大潮的过程中,先后产生了一批通商口岸。它们见证了近代中国艰难成长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外国资本主义除向中国倾销棉纱外,也向中国倾销洋布……七十年代后,沿海、沿江一些通商口岸穿洋布的人已相当普遍,以至有的记载说,八十年代江苏一些商埠穿土布者“竟至绝迹”。……上海、杭州等口岸盛产棉花,这些棉花,除运销本国各地外,有很多都出口到国外。……南方闽、广一带,还有大批破产农民流离国外。如1879年厦门一地,有二万一千余人出洋。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二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通商口岸发展起之后,其影响力不断向内陆腹地辐射,带动更多的中国城市走向了近代化。……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因为对外经济联系的建立和租界的开辟,直接与此相关。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对东方国家侵略的过程中,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他们“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导致通商口岸社会面貌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通商口岸的开放为例,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