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3日至24日,第四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指出,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的三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和坚强领导下,在各援疆省市、中央各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援下,新疆方面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奋发图强,天山南北发生了令人振奋的历史性变化,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原因。
材料一:古典经济学家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富国裕民。他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一是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
材料二:马克思指出,我在本书(《资本论》)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何不同?这种不同有何意义?
下面是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家与产业工人的一段对话:
资本家:你们工人对我们这些老板应常怀感恩之心,因为没有我们投资的厂房、机器、原材料,你们即使有力气和技术,也生产不了任何产品,结果只能失业,饿死。
工人:不对!没有我们工人的劳动,你们的厂房、机器、原材料都将是一堆死物。是我们用智慧和体力生产出各类劳动产品供你们享受。没有我们的劳动,你们将破产倒闭,直至饿死。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请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原理,剖析以上资本家和工人的对话,到底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2)请阐述厂房、机器、原材料,以及工人的劳动各自在生产产品中的不同作用。
机器人正在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日本具有国际上最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就全世界范围来看,全球工业机器人约有4成在日本。日本将在2025年拥有100万个工业机器人。按照一个机器人能完成10个工人的工作量计算,届时这100万个机器人相当于1000万个产业工人,这一数字相当于目前日本全部劳动人口的15%。对于日本的企业来说,使用机器人工作,除了能应对劳动力的短缺问题外,还能大量地减少工资、保险金、退休金的支出。
根据上述材料,试运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分析机器人的广泛运用是否意味着对工人的剥削减轻了。
材料一:斯密认为,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就被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润;地租是劳动产品的一部分,是农产品价格超过农业资本和普通利润的部分。
材料二:斯密认为,工资是雇佣工人劳动的价格,利润是对资本家垫付的自身生活资料的补偿,是他的实际费用的一部分;地租是地主借给农业资本家使用的自然力的产物,其大小取决于想象上的自然力的大小。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斯密三种收入来源理论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但对许多人来说,不拥有产生收入的财产,如果不增加工资,他们就没有增收的可能,政府应该怎样使工资增加?随着物价的上涨,有人主张政府介入企业工资,使工资增加,确保人们的生活水平。
请运用李嘉图收入分配的理论,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