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图中①处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有利因素是
A.水源充足 | B.热量充足 |
C.地形种类多样 | D.土壤肥沃 |
图中②④所在地区纬度大致相同,但地理环境差异显著,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水源 | B.海陆位置 | C.地形 | D.土壤 |
由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推断②所在的省区,开发潜力巨大的能源有
A.太阳能、水能 | B.风能、石油 |
C.太阳能、石油 | D.水能、天然气 |
图中③所在林区比东北林区树种更为丰富,其根本原因是该地
A.年降水量大、气温高 | B.光照和热量条件好 |
C.纬度低、相对高差大 | D.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
下表为“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情况”,读表回答1~2题。
年份(年) |
1955 |
1965 |
1975 |
1985 |
1995 |
2000 |
2005 |
荒漠化面积 (万平方公顷) |
67 |
69 |
71 |
89 |
197.26 |
257.8 |
262.2 |
1.70年代以后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降水减少B.冬季风强劲,沙尘暴频发
C.过度放牧与开垦,草场破坏D.治理不力,土地退化严重2.下列治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措施,最可行的是()
A.南方低山丘陵均实行退耕还林B.温带草原牧区加大游牧牲畜的数量
C.牧区露天开矿后表土填埋复植D.西北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主要是指由于土地过度利用或水资源匮乏等原因造成的介于
沙化与非沙化土地之间的一种退化土地。2005年我国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为31.86万
km2,其发生的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如右图中圆点所示。
(1)下列地理现象,可指示土地荒漠化的是
()
A.地表反射率降低 B.众多的沙丘固定
C.土壤质地疏松D.生物生产力下降
(2)防治土地沙漠化需要针对不同自然条件
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在干旱区沙漠边缘的绿洲,适宜的措施()
A.大力种植以乔木为主的植被,以防风固沙B.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C.在缓坡地带,大力修建梯田 D.修建堤坝,拦蓄上游来水,浇灌绿洲
(3)读右图判断,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的主要利用类型及其大致比重是()
A.耕地 92%B.草地 68% C.耕地 23% D.草地 78%
读“沿赤道附近某纬度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题。
若A范围内生态遭大规模破坏,则易导致()
A.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 B.紫外线增强,皮肤癌多发 |
C.植被减少,地下径流增多 | D.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盐碱化严重 |
下表是贵州省某山区县1961-2005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据此回答5~7小题。
1961 |
2005 |
|
耕 地面 积(km2) |
400 |
521 |
森 林面 积(%) |
36.79 |
20.46 |
气 温较 差(℃) |
24.1 |
27.6 |
年 降水 量(mm) |
1369 |
1087 |
雨季地表径流(亿m3) |
7.1 |
8.2 |
水土流失面积(km2) |
31 |
68 |
粮食 总 产量(万吨) |
9.6 |
11.9 |
人口 (万人) |
21.5 |
40.1 |
5.下列数据中,呈上升趋势的是()
A. 人均耕地面积 B. 人均森林面积 C. 人均水土流失面积 D. 人均粮食产量6.在较长时期,下列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A. 人口增加---开垦耕地---森林面积减少B.开垦耕地---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加
C.降水减少---森林减少---气温较差增大D.森林减少---耕地面积增加---水土流失加大
7.与黄土高原相比,该县因水土流失在单位面积上的经济损失更大,其原因可能是该地()
①降水量大 ②土质疏松 ③土层较薄 ④人口密度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读下表,完成1~2题。
某区域2000-2004年湿地的转化单位:m2
![]() ![]() 湿地类型 |
旱田 |
城镇用地 |
工矿用地 |
草地 |
其他 |
河渠 |
489 |
-7 |
0 |
235 |
48 |
海涂 |
43 |
-155 |
-2027 |
0 |
17627 |
水库坑塘 |
25657 |
-33 |
-211 |
5694 |
926 |
水田 |
76 |
-793 |
1053 |
0 |
0 |
注: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
1.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A. |
水库坑塘海涂水田河渠 |
B. |
河渠水田海涂水库坑塘 |
C. |
水田河渠水库坑塘海塘 |
D. |
河渠水库坑塘海涂水田 |
2.与2000年相比,2004年该区域()
A. |
物种多样性的有所减少 |
B. |
水鸟栖息地减少 |
C. |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
D. |
湿地面积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