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4日,第三届“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指出面对全球,中国应当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当中,尊重和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从而实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据此回答题。中国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中,是因为:
A.不同区域的文化有各自的特色 .要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差异和个性
C.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世界各国的文化逐渐走向趋同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求同存异 | B.兼收并蓄 |
C.公平、公正、合理 | D.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威廉姆森接受采访时说:“当我回顾所研究过的课题时,重视实践,我感到十分重要。”以下对实践认识正确的是
①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
②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③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当前我国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以PM 2.5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国务院出台十项措施坚决遏制大气污染,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存环境问题。这体现的哲理是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②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④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反腐倡廉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坚持发扬我们党在反腐倡廉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需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反腐倡廉的有益做法,也需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这是基于
A.意识活动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
B.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
C.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
D.客观与主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秋在中国文人心中有着独特的内涵。“自古逢秋悲寂寥”,在秋的文化意识中,悲秋也可以算得上是普遍的意识了。“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成了一种凄凉、伤感、悲苦的象征。但是,秋的描写也总有些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些差异的存在说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
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
C.美感是带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别 |
D.意识有时候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2014年南京青奥会会徽以青奥会英文名称及其视觉标志为基础,以年份数字2014为构图过渡,突出将世界闻名的南京明城墙城门和江南民居轮廓进行艺术组合,勾勒出英文“NANJING”字样,寓意欢迎、交流的青春之门,象征欢聚、健康的青奥之家,受到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南京青奥会会徽的设计蕴涵的唯物论道理是
A.意识活动具有自主选择性与主动创造性 |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C.创新是辩证否定观的要求 |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