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大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一一《孙中山文集》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
材料二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 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 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 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一一(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2)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任选其中一个梦想来概括分析其必然性。
材料三 毛泽东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3)中国共产党自诞生日起,便“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概括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所作的贡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耢,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兰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1931年蒋介石拟定交通建设五年计划,规定到1937年完成85000公里铁路建设任务。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铁道法”,制订了“国营铁道于不损主权及利权范围内得借外资”的原则。1934年公布公营铁道条例和民营铁路条例,鼓励省办、民营商办铁道。举借公债筹措铁道建设资金。建设新路的同时修补整理旧路:加固桥梁、添购机车,装设调度电话、增设防空设施等。本期修筑的新路主要有,中央与地方合营的浙赣路,省营的杭江路及同蒲路,商办的江南路和淮南路、因国防军事原因赶修的苏嘉路。完成长江渡轮工程,使沪宁路与津浦路相接,便利长江南北的经济沟通。交通建设为国防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据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材料三
京津冀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下表是某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
时间 |
历史资料 |
1878年 |
清政府在唐山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 |
1878 年 |
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 |
1895年 |
“公车上书” 创办《万国公报》 成立强学会 |
1895年 |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
1897年 |
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后出版译著《天演论》 |
1912年 |
清帝颁布退位诏书 |
1917年 |
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 |
1917年 |
《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
1919年 |
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
1924年 |
孙中山北上京津,宣传新三民主义 |
1949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农业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铁路交通建设的特点。
(3)请从材料三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论证“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XX近代化进程”这一主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8 年,戴高乐因五月危机重返政坛,制定新宪法,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当选第一任总统。戴高乐上台后对法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一系列调整。包括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具体实施有:
①撤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改变法国在联盟中对美国的从属地位,维护民族独立;
②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威慑力量,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③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缓和、谅解,合作”的关系,在东西方关系中发挥作用,推动中法建交;
④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
⑤实行非殖民化,在第三世界推行“积极存在”的政策,以求保持和增进法国在第三世界的利益和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戴高乐主义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归纳戴高乐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9 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太行抗日根据地是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中领导机关最为集中的地区。经过5年的抗日战争,根据地民力、物力、财力已经极大地消耗。但是,随着对敌斗争的深入和根据地工作的发展,各种办事机构仍在不断扩大,非生产人员也在不断增加。1941年以后,由于战争日益残酷,根据地面积、人口日益缩小。
1942年1月,一二九师发布关于实施精兵建设的命令规定:(一)调整编制,减缩机关,减少人员马匹,认真充实战斗连队。(二)有计划地抽调一批有相当能力的本地干部,到地方武装和各级武委会工作。(三)抽调一批干部去抗大和陆军中学深造。(四)经营生产事业,安置老弱战士和荣誉军人。太行根据地实施精兵简政的结果,不仅使这一地区达到了“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的目的,而且也使这一地区的财政支出大为降低。1943年由精简而节约下来的经费,为全部预算的46%。1943年的公粮和1941年相比,减征近33%。
——南振国《太行根据地精兵简政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2年太行根据地精兵简政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太行根据地精兵简政的作用。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1)结合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
材料二 通常认为,宋朝标志着旧的中世纪统治(其顶峰是唐朝时期)的结束和所谓“现代”发展的开始。……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 ——罗兹·墨菲《东亚史》
(2)概括宋朝带有“现代”特征的经济方面的“变动”。
材料三 在现代化的每个阶段中,只能解决一个或者两个当前的主要任务……许多阶段连贯起来,逐步地解决了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各种障碍,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前进的历史运动。
——戴逸《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
(3)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准确。)
铁路是近现代文明发展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0 年投入运营的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使越来越多人了解蒸汽动力的巨大优势,铁路不再被认为是一种怪物,乘坐铁路逐渐成为一种享受,当时有人写道:“如此快的速度,使得教授和艺术家们周一还在利物浦做演讲,周二就到了曼彻斯特。”在铁路最初发展的几十年里,英国政府秉承了一贯自由放任的原则,并未对铁路加以干涉,然而随着1836 —1837 年的铁路疯狂建设,开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国内铁路线分布严重不均,并且存在着安全隐患,铁路仅仅成为富人出行的工具……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西摩尔条例、格莱斯顿补充条例,这两项条例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英国铁路健康有序的发展。
—— 刘佳《19 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铁路的发展》
材料二
文学作品 |
历史文献 |
图像资料 |
滇越铁路这条大动脉,不断地注射着法国血、英国血……把这原是村姑娘面孔的山国都市(昆明),出落成一个标致的摩登小姐了。(据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1931年) |
铁道改变了沿线的面貌,个旧成为“锡都”。到1922年,昆明开办现代工厂55一家,均通过滇越铁路引进机器设备。云南猛然间变成了我国工业文明的前沿。(据张长利《滇越铁路》) |
![]() 为保卫滇越铁路中国段支线等的安全以及运输国际援华物资,美国空军志愿大队(飞虎队)1941年12月起来华正式作战,图为飞虎队员携带的条幅,上有“洋人来华助战,军民一体救护”等字样。 |
(注:滇越铁路1910年正式通车,是法国殖民者占领越南后修建的,连接越南海防和云南昆明。)
材料三 从1955年起,京广铁路开始修建复线,至1988年,全线宣告完成全部复线的建设。经过多次提速后,自北京至广州的客车,旅行时间已由过去的90多小时缩短到21小时,武汉到广州的时间也缩短到11个小时左右。……2005年6月,京广高速铁路武广段开始建设,于2009年11月全线建成,建设工期用了4年半,设计时速350公里,武汉到广州的全程最短运行时间3小时。到2012年,待京广高速铁路北京-武汉段全线建成后,北京至广州全程运行时间将缩短至8小时。
——《楚天金报·三条粤汉铁路见证巨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铁路建设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一时期铁路建设的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指出滇越铁路的历史作用,并从革命史观的角度分析滇越铁路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80年代以来京广铁路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