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度国家科技奖的名录上,几名普通工人和农民榜上有名。在他们看来,创新绝不是只停留在脑海、挂在嘴边的某种思想,而是作用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种精神、意识和习惯。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发明创造不是科学家的专利,普通人也可以有发明创造 |
B.必须把创新热情和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相结合 |
C.想象力是创新的前提,只要富有想象力就一定能创新 |
D.创新存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
2022年2月,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9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 )
A. |
一 |
B. |
二 |
C. |
三 |
D. |
四 |
2021年11月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荣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是( )
A. |
顾诵芬 王大中 |
B. |
闵恩泽 吴征镒 |
C. |
吴良镛 师昌绪 |
D. |
于敏 程开甲 |
《礼记》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一思想启示当今世界发展要( )
A. |
尊重多样,求同存异 |
B. |
开放包容,全盘吸收 |
C. |
交流互鉴,消除差别 |
D. |
理解个性,避免分歧 |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船搭载三名航天员顺利完成任务载誉归来,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间的最长记录。几代航天人奋斗拼搏凝聚而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一精神( )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具体体现
②是当代中国人判断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③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④丰富发展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A. |
①②④ |
B. |
①③④ |
C. |
①②③ |
D. |
②③④ |
20世纪90年代,滇池是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如今,昆明市委、市政府通过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使这颗“高原明珠”逐渐绽放出昔日光彩。
“2015年—2020年演池流域水生态数据”(部分)
水质变化 2016年,由劣Ⅴ类改善为全湖Ⅴ类 2018年持续好转为Ⅳ类,成为30年以来最好水质 2019年全湖水质保持Ⅳ类 2020年有17条入湖河道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 |
生态恢复 2015年至2019年恢复滇池水域面积11.51平方公里,建成湿地5.4万亩 2019年滇池流域有水生植物290种 鱼类23种、鸟类155种 植物物种比2014年增加49种 国家级及省级重点保护鸟类增至8种 |
以上信息说明我市( )
①滇池流域水生态大幅改善,并持续向好
②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④彻底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A. |
①②③ |
B. |
②③④ |
C. |
①③④ |
D. |
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