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饬(通令),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免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又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材料表明
| A. | 欧洲列强减少了对华商品输出 | B. | "实业救国"主张出现 |
| C. | 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 D. | 南京国民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 |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被誉为“两弹一星”精神。下列人物图片中被誉为“两弹元勋”的是



A B C D
下列图片最有可能出现在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 A.“大跃进”运动时期 | B.文化大革命时期 |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于
| A.新中国成立后 |
| B.三大改造完成后 |
| C.大跃进运动时期 |
| D.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
以下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 | B.“大跃进”运动 |
| C.第一个五年计划 | D.三大改造 |
我国在“一五”期间各个部门的投资比例是:工业占58.2%,农林水利占7.6%,运输、邮电占19.2%,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其他占7.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是l:7.9。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 B.优先发展运输邮电业 |
| C.“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 D.三大改造稳步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