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主席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人类一个永恒的课题--保障粮食安全。徐州某校九年级一班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围绕这一课题,搜集多则史料,进行系列探究。请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参与活动,回答问题。
【世界篇】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新经济政策的灵魂在于给农民发展经济、谋求生计的应有的自由自主权利。
--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苏联真相--对l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1)新经济政策给了农民怎样的"自由自主权利"?斯大林执政后,逐步形成了什么经济体制代替了新经济政策?
材料二 "大萧条"到来后,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西部牧场主牲畜卖不掉又养不起,只好宰杀后抛入山谷。另一方面,部分必须品的价格又不像农产品价格下跌那么大,农民因无力偿还债务,l929-1933年间,有l00多万户农民因被取消抵押品赎回权而失去了他们的财产。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大萧条"中美国的农业现状。罗斯福新政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中国篇】
材料三 夫欲盛而费广,费广而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耶!
--唐太宗
(3)唐太宗这句话包含了什么治国思想?在其统治政策中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四 毛泽东早在1958年11月的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指出:"在没有实现农村的全民所有制以前,农民总还是农民,他们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总还有一定的两面性(即革命和保守)。"在1959年2~3月的第二次郑州会议上,他几次重申了这一论断,并认为,在现阶段,在工农关系中仍然扮演着"老大哥"角色的是工人,而不是农民。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4)1958年,毛泽东为提高公有化程度,改变农民的地位,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了什么危害?
材料五 我刚到安徽那一年(1977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心里怎么能不犯愁啊?
--万里《农村改革是怎么搞起来的》
(5)据材料五,概括说明1977年安徽农村存在什么严重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安徽省率先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措施?
【综合篇】
(6)综合分析上述古今中外的主要案例,指出不同国家(或政府)解决粮食问题的共同目的。
材料 ……这个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首先,为后代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其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依据材料,判断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制度的评价?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也是中国古代史的主体内容。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及至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从材料中,你能获取有关秦朝的哪些信息?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与合作日益密切,同时国际经济风险也进一步加大。请结合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大众牌汽车的部件来自四大洲的20多个国家,西门子5万多个产品的部件来自130多个国家。雀巢公司所属的分公司遍及世界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有8500多种产品在100多个国家出售。
2008年9月中旬以来,世界出现罕见的“金融危机”。危机造成的股市恐慌和损失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
当今世界经济和文明飞速发展,各国在相互依存、激烈竞争、把握机遇、共谋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全球性的挑战。
⑴ 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⑵ 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哪个国家?为救治危机而采取“新政”的总统是谁?“新政”的核心和基础是什么?
⑶ 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有哪些?(答出两项即可)
⑷ 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以这些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利宣布: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国国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材料二“‘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请回答:
⑴ 材料一出自美国历史上的哪一部文件?在当时发生了哪场战争?
⑵ 在美国历史上被誉为“开国元勋”的人是谁?
⑶ 材料二反映的是美国历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美国总统是谁?
⑷ 为维护国家统一,尽早结束材料二反映的事件,美国总统颁布了哪两部法令?
如图,识图释图题(共5分)56.读图与简答:阅读下列三幅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哪两种交通工具?这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者是谁?图三是我国嫦娥一号卫星绕月球运行的情景,与我国实施的哪一科技计划有关?
(2)这两种交通工具分别以什么为动力?
(3)三次科技革命有何共同的作用说明了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