肼(N2H4)是氮和氢形成的一种化合物,易溶于水。工业上利用尿素法生产肼,同时得到副产品十水合碳酸钠,其工艺流程如下:
制肼过程的反应为:CO(NH2)2(尿素) + NaClO + 2NaOH = N2H4 + Na2CO3 + NaCl + H2↑
(1)实验室若配制30%烧碱溶液,所需玻璃仪器除玻璃棒外,还有 (选填编号)。
A.漏斗 | B.烧杯 | C.烧瓶 | D.量筒 |
(2)已知:Cl2 + H2O =" HCl" + HClO(次氯酸),请推测Cl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从后续反应过程来看,若要使原料不浪费,合成次氯酸钠时投入的液氯与烧碱的质量之比为71 : 。
(3)在实验室中,欲从母液中分离出十水合碳酸钠晶体。可采用的操作依次为蒸发浓缩、 、洗涤。
(4)肼具有很好的还原性,且氧化产物无污染,故可用于除去锅炉等设备供水中的溶解氧等。请写出肼除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检验气体的常用装置。
(1)图甲中,在试管口放棉花的目的是 ;用图示方法收集氧气的理由是 。
(2)用图乙装置制取并检验CO2性质时,澄清石灰水始终未见浑浊,原因可能是 。
在研究碱的性质时,向充满CO2的矿泉水瓶里加入少量Ca(OH)2溶液,拧紧瓶盖并振荡,瓶变瘪,但溶液中并未出现浑浊,那么Ca(OH)2溶液是否与CO2反应呢?于是同学们进行了猜想和实验:
猜想一:Ca(OH)2溶液与CO2不反应,是CO2溶于水导致瓶内气压变小而变瘪。
猜想二:Ca(OH)2溶液与CO2反应,生成了可溶性物质。
实验 |
步骤与操作 |
实验现象与结果 |
结论 |
一 |
1.取2个相同的软塑料瓶,分别集满CO2气体,编号为A、B. |
两瓶内气体无色透明,瓶子形状正常。 |
Ca(OH)2溶液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 |
2.分别向A、B两瓶中加入等量的饱和Ca(OH)2溶液和 ?,立即拧紧瓶盖并振荡。 |
两瓶内液体未出现浑浊;两瓶均变瘪,A瓶变瘪程度更大。 |
||
二 |
1.测出反应前Ca(OH)2溶液的pH. |
大于7. |
|
2.测出反应后A瓶内液体的pH. |
小于7. |
(1)将表中“?”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
(2)能判断“Ca(OH)2溶液与CO2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 。
(3)查阅资料得知:A瓶中未出现浑浊是因为过量的CO2与H2O和CaCO3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HCO3)2.有人提出,只要利用现有装置和试剂,对实验一稍作补充或改进就能观察到浑浊现象、请简要说明你的做法: 。
利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验证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如图,小科将适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塞入一团棉花并测出试管、棉花与药品的总质量为m1.加热使之充分反应后,测得量筒中气体体积为V,再次测得反应装置与物质总质量为m2,已知常温常压下氧气密度为ρ.据此请回答:
(1)实验中用量筒收集气体的好处是 。
(2)实验中,试管口内壁附着紫红色小液滴,请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发现:m1﹣m2≠ρV,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符。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试管中高锰酸钾没有完全分解
B.导管口连续均匀冒气泡时才收集气体
C.未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就读数
D.停止加热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并振荡。如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图线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 ,在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
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核是研究微观粒子的一种方法。
1934年,意大利科学家费米用中子轰击铀原子(质子数为92,元素符号为U),得到了一种质量增加的原子。他公开宣布发现了93号元素,被科学界认可,从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8年,德国科学家哈恩在重复费米的实验后,发现费米实验中得到的是56号钡元素,并用图示模型来定义这一变化。费米知道后,立即重复哈恩的实验,结果证实自己错了,费米坦率地检讨并纠正了错误。
(1)费米用中子轰击铀原子,不可能增加铀原子的 数,所以得不到93号元素。
(2)结合材料分析,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A.面对前人的观点要敢于质疑
B.科学结论的得出要依据客观事实
C.对科学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