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斯福以“新政”为纲领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对其一直有两种评价:一种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罗斯福的改革不够彻底,激进派人士最初对罗斯福抱有很大期待,他们希望通过“新政”,罗斯福不仅能解决美国当前的危机,更能解决诸如阶级、贫困、种族等美国社会深层次的问题。对这两种不同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前者观点代表社会上层利益,后者观点代表社会底层利益 |
| B.前者观点不利于新政的实施,后者观点极大推动了改革进程 |
| C.前者观点从经济制度角度分析,更接近问题的本质 |
| D.后者观点从关注民生角度考虑,更有利于社会进步 |
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但是,这对于印第安人则意味着
| A.“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 | B.“开启了可怕损失的历史” |
| C.“开启欧洲人扩张与征服的英雄历史” | D.“大西洋变成了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 |
明清时期(1840年以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 A.自然经济的强大 | B.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
| C.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 D.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 |
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 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
| 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 | 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唐初《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晚唐《夜看扬州市》描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两者相互矛盾,所以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
| B.前者比后者具有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夜市” |
| C.文学作品缺乏可信度,不能证明唐代出现“夜市” |
| D.两则材料时间不同,唐代后期可能已经存在“夜市” |
北魏时期实行的均田制,从土地所有制形式上来讲是
| A.国有土地所有制 | B.君主土地所有制 |
| C.地主土地所有制 | D.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