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
“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折射出
A.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 | B.北方士人耻于科举致仕 |
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 | D.门阀土族退出政治舞台 |
《资治通鉴》载:“唐自武德以来,开拓边境,地连西域,皆置都督、府、州、县。…… 当发山东丁壮为戍卒、缯帛为军资,开屯田以供糗粮,设牧监畜马牛,军城戍逻,万里相望”。材料主要反映了
A.加强边疆行政管理与军事部署 | B.从内地迁移百姓巩固边防 |
C.加强道路建设以运输军械军粮 | D.从军事角度实施屯田戍边 |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候疑焉,立诸候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子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候失位则天下大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
B.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
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
D.确保贵族血统的纯正 |
有学者认为:“民主德国(东德)加入‘经互会’,除经济上日益依附于苏联而外,在经济现代化发展方面还是取得某种‘双赢’的结果:资源匮乏的民主德国,能以少量的资金获得发展经济所迫切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其中绝大部分原料和能源来自苏联”。这表明( )
A.“经互会”是区域经济集团 |
B.“经互会”阻碍了民主德国的经济现代化 |
C.民主德国与“经互会”经济一体化 |
D.“经互会”成员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经济互助 |
“在西方,它作为社会革命的最后阶段,长期使人恐惧或被人赞美。在殖民地或前殖民地,它启示了一个新的开端。”这里的“开端”指( )
A.以社会主义模式向现代化迈进 | B.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 |
C.以暴力革命方式实现民族独立 | D.以改良的方式走资本主义道路 |